|
以精准高效资源要素配置服务创新浙江建设 |
|||
|
|||
|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 邢志宏 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对“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自然资源部门将围绕全面推进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科学布局的目标要求,在空间规划、存量盘活、要素保障、政务服务等方面改革创新、加力攻坚,加快构建适应新时代的资源要素配置体系,为创新浙江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自然资源支撑。 聚焦未来产业科学布局 坚持国土空间规划先行 空间规划事关新质生产力和现代产业体系科学布局。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加快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改革试点,优化新质生产力和区域创新空间规划策略,实施好规划弹性管控,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国土空间规划支撑。 系统谋划产业发展空间。健全主体功能区政策体系,构建分层分类的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管控体系,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主体功能传导+土地政策供给”联动机制,更好统筹重大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资源配置。支持地方根据需要编制新质生产力空间布局专项规划,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并完善管控规则,强化三大产业带、“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的空间保障。推进发展轴规划落地实施,优先保障发展轴新质生产力项目空间需求。 科学布局区域创新空间。根据创新产业布局规律,支持地方针对不同产业类型、不同产业发展阶段,探索开展专项规划编制,优化创新空间布局,解决创新资源分布零散、产业载体碎片化、创新人群社交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推动创新链与供应链在地理空间上的深度融合,逐步实现从“单点创新”向“创新链接”跃迁,完善区域创新整体空间格局。 弹性管控空间规划实施。适应新兴产业、现代产业、未来产业的多样性、不确定性,积极探索基于年度体检评估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动态维护机制,支持地方试点开展空间规模市域统筹,积极探索在不突破强制性管控要求的前提下,通过详细规划弹性表达、技术修正、优化调整等,实现空间规划局部正向优化,更好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要求。 聚焦传统产业焕新升级 加快存量资源盘活利用 盘活存量用地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园区集约化效能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我们将深化“空间换地”新模式,推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由“增存并举”向“存量为主”、“单一功能”向“复合利用”转变,全面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产业转型升级拓展新空间。 加大低效用地盘活力度。深化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指导各地大力开展低效工业用地整治,连片整治一批低效工业用地,提质升级一批产业平台,规范提升一批小微企业园,帮扶提升一批高耗低效企业,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片区综合开发模式。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和要求,推动由单家企业整治向连片、区域性工业区块整治转变,强化低效用地再开发、城镇有机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存量用海高效利用等政策联动集成,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促进产业转型融合发展,打造高质量现代产业社区,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推进建设用地市场改革。规范完善产业用地二级市场建设,推进交易信息公开,健全市场监管机制,迭代“浙里找地”应用场景,促进供需信息集聚对称,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探索工业用地优胜劣汰退出、企业存量用地主动退出等机制,鼓励低效用地主体通过市场途径转让土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空间。 聚焦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完善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机制 自然资源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我们将坚持“产业项目优先、新质生产力优先、战略方向优先”,深化自然资源要素市场配置机制改革,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集聚,推进重大项目要素供给直达快享,把更多要素精准配置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来。 强化优质项目要素保障。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要素靶向供给机制,完善与优化产业结构、保障有效投资相匹配的资源开发利用政策,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中小微民营企业、现代服务业项目用地需求。积极推进深远海开发利用,保障海上风电等产业用海需求,引导新兴产业项目在历史围填海区域布局集聚。深入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大战略性矿产矿业权投放力度,推动重要矿产增储上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矿产资源保障。 创新自然资源供应方式。根据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需求,深化产业链供地、产业周期供地、地下空间开发、海域立体分层等自然资源供应新模式,支持混合用途供应、自然资源组合供应,提高生产要素组合配置效率,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占比不低于30%。针对创新空间功能高度复合的突出特征以及植物工厂等新兴业态,支持各地探索建立与新质生产力项目生命周期相适应的弹性年期供应机制,有效降低创新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项目要素成本。 深化地理信息数据应用。聚焦测绘地理信息这一新型生产要素和战略性资源,深化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加快建设实景三维浙江,促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创新时空数据新型生产要素供给,加快时空信息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化资产化,支撑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智联汽车等新产业发展。 聚焦创新生态最优省 提升自然资源政务服务质效 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是优化创新生态的重要举措。我们将积极推进自然资源领域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持续提升服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推动政务服务提速提效,助推重大项目、新质生产力项目快开工、早投产。 优化重大项目审批服务。全面推广“空间适配”机制,实施用地用林用草用海联合审批,提升新质生产力项目空间利用效率和政务服务效能。迭代“百大”项目用地报批集中攻坚,完善部省重大项目用海用岛保障联动机制,实行“专班运作、领导领办”“一项一策、挂图作战”,靠前开展“点对点”“组团式”指导服务,优化审批质效。 优化自然资源交易机制。迭代自然资源网上交易平台,完善土地、矿产资源、海域资源网上交易规则,拓展土地出让合同电子化、竞买保证金自动退还、银行融资服务秒办等降本减负举措,不断提升自然资源交易智慧化、便利化、规范化水平。 优化科技创新服务支撑。推进莫干山地信实验室、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等重大科创平台建设,为新质生产力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自然资源科技支撑。全面推进“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验合一、多测合一”改革,全面推广一件事一次办、跨省通办等不动产登记创新服务,持续推进不动产登记前端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助推优质产业项目建设提速增效降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