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5年第十七期>勇当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先行者
浙江大学:激发“人工智能+”的乘数效应

2025-09-20 10:02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岑文华

今日浙江记者  岑文华


在浙江大学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琰铭以《从“会读书的人”到“会创造的人”》为题,阐释了学校在新时代的育人使命。这一理念,恰与该校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实践呼应。

面向“创新浙江”建设战略需求,浙江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模式,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创新,加快打造人工智能赋能的创新驱动力、人才汇聚地和创业加速器,以教育先导服务支撑浙江构筑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


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适配战略需求

构建高水平人工智能及交叉人才培养体系


开人工智能风气之先。早在1978年创建计算机系时,浙江大学就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前沿趋势,将“研究人工智能理论、设计新型计算机”列入建设方案。同年,招收了第一批人工智能专业硕士研究生。

目前,浙江大学逐步构建起完整的人工智能培养体系:2018年获批全国首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2019年设立全国第一个人工智能交叉学科、2023年获批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平台、2024年获批国家高等学校人工智能教材研究基地。

专业、学科、平台、教材四位一体,构成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坚实底座。2021年,浙江大学率先打破校际边界,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共同发起“AI+X”微专业项目。学生只需在修读周期内完成各模块规定课程并达标,就能获得六校共同认证的证书,为不同专业背景学生搭建了跨界掌握AI技能的“桥梁”。今年,该跨校联合培养模式升级为“AI+X”微专业2.0版本。

今年秋季学期,浙江推出25门省级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浙江高校实现本科新生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分层分类全覆盖。在浙江大学,分层分类的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程覆盖全校,不仅由计算机学院教师授课,还动员近40个院系派出教师接受系统培训,开设面向本专业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课程。

“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讲授人工智能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医学教授探讨AI赋能医疗创新,这种跨学科教学让学生看到人工智能与自身专业的结合点。”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原所长、本科生院院长吴飞说。

目前,浙江大学建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交叉课程123门,牵头建设的人工智能关键领域12门工程硕博士核心课程上线教育部数字化在线教学平台,校内跨专业接受人工智能课程学习或科研训练的学生超9500人,并通过在线课程、继续教育对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


注重前瞻布局

以人工智能赋能科学建设和科研模式创新


为深化人工智能赋能“教”与“学”,浙江大学成立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推出教育教学人工智能进阶计划,设立百余项AI for Education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探索人工智能在教学内容、方法、评价和学术思维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场景,全方位赋能教育教学。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全球科技前沿,学校实施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研究计划,前瞻布局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准医学、智慧海洋、设计育种、数字社科等一批会聚型学科领域。学校还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促进人工智能与相关学科交叉互动,构筑引领AI for Science的丰富场景和前沿方向。

“人工智能+脑科学”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浙江大学在2018年发布实施《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简称“双脑计划”),作为创新2030计划首个启动的专项,在脑科学与脑医学、人工智能、脑机智能等领域取得了系列突破性成果。

2019年,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脑机接口”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合作,完成全球领先、国内首例植入式脑机接口临床研究。2023年年底,团队进一步突破,实现侵入式脑机接口控制机械臂书写汉字。今年5月,浙大二院联合浙大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发布全国首例闭环脊髓神经接口植入手术成效——帮助截瘫患者实现了自主行走。

推进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范式变革,“设计育种计划”探索“大数据+基因编辑+生物育种”的设计育种新范式;“天工计划”发展形成生物与分子智造等新兴学科方向……浙江大学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规模化、智能化解决问题的新型科研模式,围绕人工智能算力、数据、算法、平台进行有组织攻关,研制通用基座大模型和垂直领域大模型,打造面向大模型构建应用的全过程工具链,构建支撑“AI+”创新及成果转化的算力开放平台,推动形成人工智能赋能的全链条研发体系和创新生态。


强化要素汇聚

打造人工智能赋能科教人一体化战略平台


走进浙江大学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创新火花在机械、代码和电路间碰撞,机器人领域未来“领航者”在这里得到启蒙。

“我们建有1000平方米可重组竞赛场地,支持校内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方向10多种比赛场景的搭建,还配置了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和CNC机床等设备,可满足学生日常零部件加工制作需求。”机械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朱新杰说,除了为学生提供场地支持与资源保障,学校还邀请企业专家讲授工业机器人应用、三维扫描等前沿技术,开设朋辈课堂,请身边“大咖们”分享经验。

“教科人一体,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创业氛围洋溢在求是校园。数据显示,浙江大学超过80%的本科生在校期间参与各种形式的创新实践研究;人工智能专业学生通过校企合作深入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科技企业开展实践。学校积极推动创新要素汇聚,建设人工智能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自主研制“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创新平台,将GAI大模型与课程平台深度集成建立“浙大先生”智能体平台,促进学生参与AI赋能的科研训练和实践创新,支撑实现从“会读书的人”向“会创造的人”跃升。

越来越多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形成“科研—实践—创业”良性循环。近年来,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涌现出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群核科技创始人黄晓煌等代表性校友,其在大模型、三维图形计算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成为“浙大系”硬核创新的重要代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