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经济建设
聚力构筑数字经济竞争新优势

2025-06-30 10:02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沈人才

沈人才

 

  DeepSeek硬核实力震撼全球AI圈,人形机器人曼妙舞姿火遍全国,四足机器狗向着“世界纪录”发起挑战,新一代智能仿生手迎来大规模量产……这是浙江发展数字经济的生动缩影,也是浙江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的实践成果。

  近年来,浙江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核心、服务保障为支撑,全力打造创新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数字经济人才队伍,聚力构筑数字经济竞争新优势。

 

云栖大会


布  局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杭州市西南角,位于西湖区转塘街道的艺创小镇静静依偎在山湖之间。这座由水泥厂房、采石矿区改造而来的特色小镇,是艺术、产业、社区高度融合的孵化园区,游科互动、追光动画、喜马拉雅等3000余家企业在此发展。

  浙江的数字经济“新星”迭出,离不开多年来坚持长期主义、瞄准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前瞻布局。如今的浙江,通过提升规模能级、打造增长引擎、强化数实融合,构建起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形成智能物联、高端软件两个万亿级数字产业集群以及智能光伏、集成电路等若干个千亿级数字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平台经济,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相继在浙江设立基地,全国近一半头部MCN机构落户杭州,全省直播经营主体超20万家;

  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专项行动,2024年完成11102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累计培育省级未来工厂93家、智能工厂854家。

 

筑  巢

打造高效能平台体系

 

  近年来,浙江紧紧围绕数字经济产业布局,形成人才与科教资源、产业平台、科创平台的良性循环,为数字产业跨越式发展注入动能。

  产教融合日益加深。围绕数字产业发展需求,推动院校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浙江农林大学等7所高校、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47所高职院校纷纷开设数字经济类专业,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形成覆盖本科到博士的全链条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机制。西湖大学与之江实验室联合培养“数字工匠”,实行“双导师制”,学生直接参与量子计算、区块链等前沿项目研发。

  产业平台各具特色。依托“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建设,推进数字产业差异化特色发展,聚力打造研发设计—成果转化—终端制造—示范应用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平台。如余杭人工智能小镇布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机器人等前沿数字领域,集聚了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2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69家,在数字经济行业各细分领域培育了一批领军力量。

  科创平台成果涌现。2024年,全省认定数字经济领域首批标杆省级重点实验室9家,推进数字经济领域27家创新联合体开展有组织科研,累计取得全球首款类脑互补视觉感知芯片“天眸芯”、AI国产异构算力服务器原型机等34项重大科技成果。

 

引  凤

建设高水平人才体系

 

  浙江数字经济为什么这么“牛”?关键在人才。深度求索公司集聚了一批来自国内顶尖高校、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等竞赛上拿过金银牌的顶尖青年人才;游科互动公司集聚了一批有丰富游戏项目管理经验、立志打造具有国际水准3A游戏的资深人员;强脑科技公司研发用意念控制的仿生手,背后是一支掌握脑机接口先进科技的创业团队。

  近年来,浙江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引进产业紧缺急需人才,培养高技能数字人才,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打造能创新有实效的高水平数字人才队伍。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紧缺急需人才,以重大赛会为契机吸引海内外高层次数字人才。加大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举办“数据要素X”大赛浙江分赛、第三届“数智港航”数据创新应用大赛等,吸引超200支队伍参加竞赛角逐,集聚数字经济优质人才1.5万人。

  强化以产业为导向的技能人才培养,重点面向数字经济企业一线员工和高校毕业生开展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训,全省遴选70家培训机构,开办67期培训班,涉及8个数字技术新职业,2024年参训人员达3000余人。2024年9月,全国首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数字技术领域)落地杭州。目前全省已建成32个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基地,年输送专业人才5万余名。

  以授权松绑为着力点,推进数字经济人才市场化评价。授权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等新兴数字科技企业开展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试点,支持企业自主评审人才项目、自主开展人才认定、参与人才项目评审。推动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在华为、阿里、新华三等8家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开展“一试双证”(企业组织一次考试,学员可获得企业认证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开展试点考核共143批次,参加考核8597人,取得双证6291人。

 

护  航

健全基础性保障体系

 

  2018年,游科互动公司创始人怀揣着梦想来到杭州。公司主创冯骥考虑到未来发展,提出再租赁两栋办公楼,但要“等项目扩大了再来拿”。小镇管委会便将办公楼保留空置3年,直到2024年履约,还给予了一年免租优惠。在长达6年的研发期中,杭州始终耐心陪伴,静待花开。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秉持这样的服务理念,浙江大力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创新应用场景,加强人才服务保障,为数字经济提供全要素保障,营造产业发展最优生态。

  数字经济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数据算力供给。浙江统筹空间、能源、人才、资金等要素,建立算力统一调度平台,强化数据资源供给。杭州市支持中昊芯英(杭州)科技公司运用公共算力资源,成功自研中国首枚高性能TPU架构AI芯片“刹那”并实现量产,单位算力成本仅为海外同类GPU的50%。

  浙江大力推进“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数字化改革,为产业数据价值化奠定良好基础。比如,钉钉科技公司针对组织数字化、协同数字化、业务数字化三大场景,为企业构建数字化解决方案,目前服务2300万家企业组织,覆盖20多个重点行业。

  围绕人才创业创新全周期,浙江推动人才服务从保障型服务向发展型服务转变。“浙里人才之家”数字化应用构建人才诉求“一窗受理”、人才服务“一码集成”、人才发展“一帮到底”服务闭环,目前注册用户近342万人,累计提供服务5781万余件次。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