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极探索“两新”深度融合的台州路径 |
|||
|
|||
|
台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 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要求全面推进“两新”深度融合,让创新浙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鲜明标识。 台州市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锚定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以“创新台州三年行动”为抓手,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台州路径,努力实现科技创新更强、产业能级更高、创新主体更活、创新生态更好,全力打造新时代“制造之都”。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强化全链条创新支撑 围绕主导产业,打造全链条创新支持体系,加快构建从1—10、10—100的完整创新链,以特色创新资源集聚推动“两新”深度融合落地落实。 建强转化支撑平台。结合产业特点和创新特色,重点打造全国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地、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省工程师协同创新基地、省级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三地一中心”,加快引进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实现“5+5+6”主导产业全覆盖。 推进教科人一体改革。不断深化人才流动共享机制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完善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激励制度,持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健全转化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探索推广成果赋权、“先用后转”等集成改革措施,加快专利转化应用,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突出创新主体培育 构建创新型企业矩阵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企业研发扩面提质。 培育创新领军企业梯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新兴产业链主企业,大力培育本土传统产业链主企业。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构建与重大科技计划联动实施机制。 构建企业融通发展格局。深化“21515”企业培育工程,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等企业培育机制,持续推动高新企业“规模化”、规上企业“高新化”。到2027年,力争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0家。加快企业融通发展,鼓励大企业以数据和资源赋能中小企业,通过以大带小、以小托大,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 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实施“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协同攻关机制,完善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机制,支持企业参与技术创新决策、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提速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加强产业体系建设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聚焦“5+5+6”产业体系,以园区平台为载体,坚持“存量提质、增量选优”,一体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产业平台提能升级。发挥台州湾新区、台州湾经开区、省级经开区、省级高新区等平台引领作用,一体推进招才引智、招商引资、招科引研,大力推动科创资源向主导产业集聚、向产业平台集中,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孵化加速—产业承载”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到2027年,力争全市产业平台项目集中度达90%以上,省级经济开发区排名向前进位,创成国家级高新区。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百亿链主、千亿集群”培育工程,重点推进汽车制造、医药健康、泵阀电机、橡塑制品(新型橡塑)、现代家居等5个优势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加快打造千亿级核心产业集群。滚动实施“千企千项千亿”行动,大力推进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进一步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加强品牌建设,打造10个以上品质过硬的区域工业公共品牌,提升“台州制造”知名度。 推动战新产业培育壮大。推动新能源汽车、绿色能源、高端装备(工业母机)、新型材料、海洋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链成势、壮大规模,努力在全省形成比较优势。聚焦低空经济、具身智能、合成生物、半导体、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等重点领域,因地制宜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推进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发展。聚焦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行地目标,以实施数字化转型2.0行动为抓手,建设算力应用孵化基地,推进“AI+制造”“AI+工厂”“AI+科研”等模式创新,率先在数控机床、医药研发等领域形成标志性成果,加快打造浙东南翼智算谷、中国(台州)数智港。 加快优化三大生态 持续激发创新动能 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加强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构建持续激发动能、推动创新落地的生态体系。 构建引育协同的人才生态。强化创新人才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产业链人才引聚行动,引育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加快集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27年,集聚省级以上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160名以上。加强校院企人才共育共享,深化“人在高校、干在平台、转化在企业”人才互聘共享模式,落实“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机制,推进人才有序流动。 完善多元支撑的要素生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引导,优化资金投向投量,完善教育、科技、产业、人才财政支持方式。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构建相对完善的基金体系,探索建立民资投入创新相关工作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创投领域。强化用地保障,纵深推进全域低效用地再开发三年行动,抓好“腾笼换鸟”、工业上楼等工作,加快盘活存量土地,探索新型产业用地供应模式,提升土地开发强度和价值。 打造高效便捷的服务生态。健全科技中介服务,加快建设人才服务港,集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壮大专业化科技经纪人队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研发设计、金融保险等重点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发展科技大市场,常态化开展创新产品遴选推广活动,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完善“1+3”知识产权保护矩阵,加快形成“1+2+N”专利导航公共服务体系。 强化统筹推进机制 凝聚融合发展合力 坚持全市“一盘棋”,强化政策支持、要素保障,完善部门协同和市县贯通机制,为推进“两新”深度融合提供坚强保障。 完善协同联动机制。健全“两新”深度融合工作体系,强化市级层面对战略规划、重大任务、资源平台的统筹协调,形成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市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委员会等作用,强化议事联动、工作联动、政策联动,系统性推进“两新”深度融合发展。 加大政策资源供给。建立健全“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和科技成果转化“先投后股”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出台创新奖补政策,健全人才认定管理办法等。研究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出台六大未来产业扶持政策。 营造全域创新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持续挖掘、提炼、推广创新台州典型案例,形成可推广的创新模式和路径。深入实施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行动,广泛开展群众性创新创造活动,全面提高群众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