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莲碧田鉴丹心 ——追记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金梅松 |
|||
|
|||
金梅松(右)指导农户种植 孟佳韵 2018年10月31日,浙江省农科院派驻武义县柳城畲族镇科技特派员金梅松因病去世,享年61岁。“梅花冬雪十五载寒暖,松青本色扶贫志春秋”。柳城镇群众专程送来挽联,道出了金梅松一心为农的崇高人生。 作为我省首批101名科技特派员之一,金梅松扎根柳城15年,手把手将农业科学技术教给农民,让古老“宣莲”重获新生,给山乡带来巨变,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浙江省功勋科技特派员。
“只要农民需要,我都应尽力帮。”
“金老师,这个莲花该怎么种?什么时候种?” “去田里,我跟你说……”金梅松二话不说,就领着农民走到田头,悉心指导。 这一幕发生在2018年5月,地点是天台县浙酋村。虽然不是金梅松的派驻村,可这位村民仅用一个电话,就把金梅松请到了天台。 “只要农民需要,我都应尽力帮。”金梅松总是这样说。 结束指导,金梅松一句“走,回家”,车上高速直奔武义县南部山区柳城畲族镇。这里是金梅松的第二故乡。 柳城畲族镇是浙江18个畲族乡镇中规模较大的一个。“这儿叫樊岭,是钱塘江水系与瓯江水系的分界线,经常是樊岭隧道这头大雨倾盆,隧道那头艳阳高照。”金梅松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植物特性、风土人情了然于胸。他说:“来多了,自然也就知道了。” 到了镇里,一路上,不断有人和他打招呼:“金老师,你回来了啊!”这些人中,有乡镇干部、有学校教师,更多的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金老师就是我们当地人、家里人。”提起金梅松,柳城镇党委书记王跃伟并没有太多溢美之词,简单的“家里人”三个字,正是对这位科技特派员多年来忘我付出的最高褒奖。 柳城镇九山半水半分田,虽然自然风光秀丽,还出产全国三大名莲之一的宣莲,但苦于没有品牌,生产方式粗放,村民们守着绿水青山,过着穷日子。金梅松来了以后,通过15年持续不断的科技帮扶,让当地莲子产业确立了标准、有了品牌,成为富民支柱产业。 “金老师还指导我们拉长产业链,镇里从2004年起开发旅游业,如今,‘十里风荷’已经是柳城镇旅游业的金名片。”王跃伟说,武义县还确定柳城镇为南部生态公园的核心区,金梅松功不可没。
“种十里荷吧,没错的。”
柳城古称宣平,盛产宣莲。宣莲因颗大粒圆、肉厚饱满而素负盛名,曾是清嘉庆年间的朝廷贡品。但是,因为生产和加工方式粗放,缺少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柳城莲子产业没有竞争优势,农民种莲积极性不高。 一到柳城镇,金梅松就深入研究宣莲,总结出“三个最”:价格最高、产量最低、品质最好。经过调查研究,他提出提高产量、降低价格、综合利用三条对策,并决定引进推广高产优质莲子新品种“十里荷一号”。 莲农祝伟平与金梅松相识于2004年3月。“那时村民们都在翻田,为种莲或种稻做准备。”祝伟平说,“金老师天天往田里跑,向我们推荐新品种,‘种十里荷吧,没错的’。我问他,莲子皮好不好剥,产量有多少。金梅松回答,皮好剥,每亩产量100公斤左右。”祝伟平决定试试,“我3月23日翻的田,3月30日到建德引种,4月1日种下。引种那天,金老师早上6点就在镇里等,车子也是他自己叫的。” 在金梅松的精心指导下,2004年镇里虽然遭受两次台风袭击,但莲子亩产仍然达90多公斤,比传统品种产量翻了一番。种莲专业户袁子华说,在金梅松的帮助下,他种植的1.3亩莲田收了124公斤干莲子,收入达4200多元,加上莲种收入,总收入达8400多元。 2005年,“十里荷一号”亩产普遍超过100公斤,最高达125公斤。农民的种莲积极性大大提高,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6年当地莲农增收超过1600万元。2007年7月,“十里荷一号”通过了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新品种认定,填补了浙江省在莲子作物上正式认定品种的空白。 为发展山区农家旅游业,金梅松还主持实施了“十里荷花产莲观光区和荷花物种园”基地建设项目,从中国荷花协会、中国荷花研究中心和杭州市园文局等单位引进荷花(观赏莲)品种312个、睡莲品种10个,使之成为浙江省最大的荷花品种资源库之一,并形成“旅游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教育农业”为一体的生态立体农业发展模式。
“村民的信任,是最珍贵的。”
15年来,金梅松一直坚守在牛头山下的荷塘边,为当地农民致富奉献智慧,促进柳城从一个只有当地人跑出去、没有外乡人走进来的贫困乡村,变成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生态乡村。 从最初引进新品种,走下田头教农民种植,到走上课堂把技术传给当地农技人员,自任科技特派员以来,金梅松共举行了各类培训班100多次,受训人数超过1万人次。 “他是科技成果的转化者,更是科学理念的传播者。”武义县科技局原局长陶锡忠说,不仅是莲子,金梅松还与镇、村农技人员一起开展多种作物的新品种引进、试种和示范,先后引进了水稻、油菜、桑树、蔬菜、彩色棉、食用菌等20多种作物的70多个品种。 由他引进的“农桑12”“农桑14”桑树品种、“浙双72”油菜新品种,为当地蚕农和菜农年增效益近1000万元。“这些新品种都由金老师根据当地不同的种植条件精心选择,这种因时而需、因地制宜的科学理念,比技术本身还要重要。”陶锡忠说,多年来,武义县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农民对新品种一哄而上,结果又因为管理、加工等后续跟不上一哄而散的情况。 金梅松多次被授予国家和省、市级优秀科技特派员荣誉称号。然而,金梅松最看重的是柳城畲族镇祝村荣誉村民。他说:“村民的信任,是最珍贵的。” 2018年1月,金梅松年满60周岁,从浙江省农科院退休,但科技特派员任期还没有到,他依然奔波在杭州与柳城之间。“只要那里的农民需要我,我会一直做下去,你说家里人都开了口,我哪能拒绝?” 然而,退休不到一年,金梅松因突发疾病,匆匆离开了他牵肠挂肚“家里人”。 追悼会上,许多武义的农民自发赶到杭州,他们要最后看一眼这位可敬可亲的“家里人”,还有许多问题,来不及向他请教。 斯人已逝,音容犹在,他的敬业和奉献精神,必将长驻畲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