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建设
楼塔细十番的前世今生

2019-10-24 16:02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朱华丽

朱华丽

 

楼塔,是萧山最南端的山区乡镇。这里风光秀丽,历史悠久,人文渊薮,一湾楼塔溪穿境而过,流淌着东晋隐士许询羽化成仙的传说故事,以及千年古乐楼塔细十番的传承变迁。

楼塔细十番是十番音乐中的一种,具有“快而不乱,慢而不拖,强而不躁,弱而不虚,快慢有序,强弱分明”的艺术特点。对于楼塔人或者萧山人来说,细十番不仅是“圣乐”,更是祖先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

经历几百年的变迁,不少曲子已佚失,也包含不少礼仪习俗,比如演奏过程中的行姿、坐姿。清朝光绪年间,留学日本的楼岳堂携妻返乡,发起成立了楼塔十番会。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2006年,楼塔细十番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楼塔细十番获浙江省“非遗薪传”展演展评活动“薪传奖”

 

恢复曲牌

  

楼塔细十番发展可谓一波三折。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宗祠族规不复存在,十番会随之解散。好在人还在、曲尚存,一群热爱细十番的民间艺人仍旧在不间断地开展小范围传习活动。

未来的路途漫漫无期,如何传承成了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首先是曲谱的恢复和记录。当时,萧山县文化馆的李麟、姚丝怡、任吾校到楼塔调研,将细十番挖掘出来,根据老艺人的回忆进行文字、乐谱记录,还特别邀请周大风为细十番谱记录、拟写,《望庄台》《一条枪》《八板》经典曲谱得以重现。随着曲牌恢复整理工作的深入,《上马骄》《小开门》《七朵花滩簧》等也次第被挖掘出来。

2005年开始,楼塔细十番项目的传承保护环境不断改善。楼塔镇人民政府每年拨出一定的资金,补助细十番的曲牌恢复和传承活动。那些曾湮没在历史尘埃深处的曲牌逐渐探出身来,以崭新的面貌重新与世人相见。

  

传承创新

  

为使地方文化结合高校办学特色,实现资源互补、双向促进,2016年,楼塔镇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以加强双方全面艺术领域合作为目标,建立校地文化合作关系,并在楼塔细十番协会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实践基地”。通过老艺人传艺,以及与专业院校合作培训的方式,使非遗得以薪火相传。

针对传承人队伍老龄化的问题,协会专门启动了35周岁以下青年传承人培养计划。建立“三位一体”培训模式,通过高密度、长周期、多人次培训,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弥补传承链梯队建设等问题,扩大了传承人群,增强这个古老乐种的内生力。

协会自2006年12月成立至今,已有演奏人员35名,覆盖老中青少。目前,协会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1人,市级2人,区级2人。值得庆幸的是,与部分国遗项目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现状相比,细十番的这些传承人如今依然在曲牌恢复、带徒授艺、演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任会长楼正寿的父亲也是楼塔细十番传人,从小耳濡目染,让他对这门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楼正寿9岁那年,父亲请来当地有名的二胡师傅,让他拜师学艺。“那时候我每天都到屋外的风口坐着拉二胡,冬天手都冻僵了,必须要练到手暖起来为止。”据楼正寿回忆,师傅只要一摸手的温度,就知道自己有没有好好练。

年少时,楼正寿还不理解师傅为什么这样对待自己,后来才明白了其中的良苦用心:细十番多是在冬天露天演奏,演奏者必须经得起风霜。

80后年轻学员黄丽说:“现在,细十番成了我们一家三代的情感纽带。身为‘楼塔细十番协会’的一名学员,我感到十分骄傲,我将为细十番的传承创新不懈努力。”

  

激发活态

  

近年来,楼塔细十番的演出、交流活动范围辐射半径,已从周边逐渐延伸到其他省市,累计活动达到500多场。

2015年,楼塔细十番荣获全国中老年艺术表演大赛金奖第一名;2017年,楼塔细十番在浙江省传统音乐展演展评中荣获最高奖“薪传奖”。这些奖项的获得,使传承群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舞。与西安鼓乐、纳西族白沙细乐进行文化交流;在第十九届西湖国际博览会市民休闲节活动中,与来自8个国家的160多位国际艺人碰出音乐火花……细十番作为萧山的文化使者,将最具本土特色、最有传统韵味的文化魅力进行展示,让更多人了解了萧山南部山乡的多彩文化。

如今的细十番,已展现出新风采。

为进一步提高演奏水平,提升演出质量和观赏性,楼塔细十番依托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研究能力和研究资源,成立“楼塔细十番及地方文化调研团”,深入民间开展细十番传统曲牌、传统仪式、民间文化的调研、挖掘和记录,重点围绕细十番的音乐理论、内涵价值、创新模式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

为了能够全景全息式地记录、反映楼塔细十番的整体面貌,2012年,由夏雪勤老师整理编写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楼塔细十番》面世。图书出版的过程经历了重重阻碍,包括原有资料不全、现今收集尚不充分,以及研究成果不够深入等,但夏雪勤老师全身心投入,在资料挖掘、整理、收集上狠下苦工,频繁去楼塔实地采访。几个月的访谈、记录,每天的反复斟酌,成就了今天这本书的图文并茂。

卢竹音老师说:“把这一民间音乐表演乐种编写到这种程度实属不易,也还有进一步扩充、深化、细化和专业化的空间。”这个空间,也是楼塔细十番未来更好发展的空间。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转眼间,600多年过去了。当我们走进楼塔,驻足在洲口桥头、岩山亭畔,穿梭于明清老屋街巷,依稀能听到从祠堂里传来的“圣乐”,它依旧时而激越,时而绵长,缭绕在山乡上空,让这里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也格外生动起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