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万象一线牵 |
|||
|
|||
应 星
浙闽赣三省交界的仙霞岭深处,峰峦叠嶂,廿八都古镇居于其中,这座被称为“东南锁钥,八闽咽喉”的千年驿站,“兴起于驻军,兴盛于商业往来”。千百年来,仙霞古道攘往熙来、络绎不绝,带来了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孕育出木偶戏这一民间艺术瑰宝。集唱、做、吹、打于一身的廿八都木偶戏,对研究古代戏剧形式、表演艺术、唱腔、戏俗、民俗及戏剧发展史具有很大意义。2011年,廿八都木偶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廿八都木偶戏进校园 ●一戏演绎五百年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相传源于两千年前的殷周时代,在宋代发展到最高峰。在宋朝的民间瓦舍演出中,木偶戏占据着重要位置,以木偶戏技艺谋生的艺人也很多。木偶戏表演更是深受市民观众欢迎,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中说:“枝(杖)头傀儡任小三,每日五更头回小杂剧,差晚看不及矣。” 明代以后,木偶戏在全国各地流行,在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更为繁荣。廿八都木偶戏的兴起与宗教民俗密切相关,因当地拥有众多气势非凡的宫阁庙社,这些场所每年定期举办庙会,都会邀请木偶戏班前往演出,剧目多取自历史演义、公案小说、民间传奇、神话故事。 明正德年间,木偶戏由江西传入廿八都,师徒相授传承至今已有十八代、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末,廿八都木偶戏传承至艺人黄祥光,一脉相传至孙女黄小鹅。民国时期,黄小鹅提线技艺杰出,擅演“小生”,以一手出众的打鼓板绝技名震一时。后来,堂弟黄振松拜其为师,尤其擅长扮演“小旦”,因扮相俊美、唱腔婉转,在长年的戏班演出中,誉满三乡。 师徒相传,廿八都木偶很少受外来艺术形式干扰,较完整地保留了它的原始性,流行剧目有《清官册》《九龙谷口》《破洪》等。 新中国成立后,江山县提线木偶剧团、廿八都文工团相继成立,老艺人们翻山越岭,送戏进山,场场表演热闹非凡。20世纪80年代,廿八都木偶戏焕发新生,传承人金春根、金宗怀等成立的木偶剧团红极一时,使得乡野厅堂戏音绕梁。
●三尺戏台展乾坤
在廿八都,木偶戏演出场所因地制宜,大则在祠堂戏台上演,小可在百姓厅堂进行。四五名艺人即可组成一个戏班,道具轻便简单。演出时只需一道幕布,中间开一纱窗,操木偶的艺人居于幕后,居高临下提木偶于纱幕前,以线操纵木偶表演各种动作,乐队在幕后配以曲调和唱腔。演出开始后,全班人员手、脚、口、眼、耳都不能停,十分考验艺人的表演技术。 一招一式,倾情演绎,提拨丝线十指间,木偶栩栩如真人。廿八都木偶戏有10多种提线应用技艺,包括提、拨、推、拉、勾、闪、抡、挑等高难度动作,表演时需要艺人技艺娴熟精湛,使木偶头、颈、眼、嘴、腰、腿等部位随剧情需要做出相应动作,伸屈自如、灵动逼真,木偶头部能左顾右盼、仰视俯视,腰部能弯曲扭动,手掌能张合,手腕能转动……动作敏捷灵活、准确自然。 廿八都木偶戏道具的使用非常讲究。每个戏班固定有36尊传统木偶,包括生、旦、净、丑角色,名称以服装颜色或款式命名,舞台布幕左右各悬挂18尊文场武场木偶,偶头通过盔帽、胡须、服饰的变换搭配,可以变换出近百种角色。 在唱腔上,廿八都木偶戏以江西赣剧为主,保留了部分古老弋阳高腔的特点,也有乱弹腔和江西化的昆曲特色;音乐上以锣鼓助节,众人帮腔,有时以唢呐伴奏,使其高昂激越的唱腔中更显婉转流利;说白念唱则以方言为主,声调高昂,抑扬顿挫。
●赓续薪火焕新生
近年来,江山市以廿八都地方资源特色为依托,配合廿八都历史文化名镇的旅游开发和古村落文化保护,对廿八都木偶戏进行了一系列宣传和保护工作。 文旅融合开辟新路径。江山市积极培育水墨枫溪、梦里花桥、古韵浔里等主题村落,保护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居及地方特色民俗,竹编工坊、剪纸馆、木偶戏馆等一批非遗文化场馆相继落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数字技术赋能新发展。中国美术学院国潮艺术研究院联合江山市文化馆,让非遗文化遇见了数字藏品,以“江山廿八都非遗木偶戏”为基础,将木偶戏中经典故事《霸王别姬》《鸿门宴》《国士无双》与数字藏品相结合,进行了创新设计,以木偶戏为载体让受众重新走进“楚汉争雄”的传奇年代。 非遗教育开启新期待。当地小学专门开设了木偶戏兴趣班,非遗项目转化成课程,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种子”。一到周末,经常可以看到不少小游客,围在廿八都古镇景区的木偶戏舞台前,争相了解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我们开展‘非遗进校园’的活动,通过课堂传授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来认识、喜爱、传播非遗文化,让这一流传500多年的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机。”非遗传承人金宗怀说。 站在廿八都文昌阁远眺,枫溪水依旧潺潺流淌,戏台上的丝线木偶仍在演绎悲欢离合。旧时每逢庙会,四乡八坞的山民都会聚来拜菩萨、看戏,家家宾客盈门,酒肉飘香,甚是热闹喜庆。今天,廿八都木偶戏正拓展与时代的新连接,奔涌出新的浪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