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里与世界共享年味 |
|||
|
|||
今 哲
在石浦港畔挂灯祈福,到楠溪江边赏木偶戏,赴衢州全旺看板龙巡街……中国春节申请世界非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2025乙巳蛇年的之江大地,处处散发着浓郁醇厚的“非遗味”。 一场场精彩绝伦的非遗表演、一款款色香味俱佳的非遗美食、一个个妙趣横生的非遗课堂,让匠心传承与年俗记忆交织。在“浙”里,过一个热闹红火的非遗年成为新风尚。 2025浙江省“非遗过大年”暨浙江非遗年货购物月活动启动仪式
非遗闹新春
“又有龙灯又有会,还有马灯来凑队。”元宵节当晚,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徐同泰文化广场上演了一场气势恢宏的龙灯盛会。现场,旗、锣、伞、铳齐上阵,既为舞龙队伍造势,也为沿路人家送去佳节祝福。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河上龙灯胜会以一条璀璨的金色长龙,舞出了开年的气势与好运。 喜庆、热烈、欢腾,各级各类非遗项目串联起浙江各地的闹春活动。在南浔,几位拳师将练市船拳耍得虎虎生风,不仅摆起“水上擂台赛”,还带着游客一起体验;在兰溪,编竹篾、酿土酱油、手工制秤等被搬进游埠老街,游客们边吃非遗美食边赏非遗技艺;在莲都,丽水鼓词、木偶戏、丽水吹打、婺剧等传统剧目在省级文保单位沈家邸内轮番登场,非遗与古建筑实现了混搭破圈…… 热闹从早上持续到深夜,“非遗夜经济”点亮浙江。鱼灯巡游处,人头攒动。“大鱼来了!”天将黑时喊声起,各色彩灯几乎瞬间点亮了衢州古城文化旅游区,硕大的汪满田鱼灯摆尾游动而来,引得众人驻足喝彩。已经连续多年举办新春祈福灯会,新昌大佛寺景区今年新增了非遗鱼灯巡游、五财集章、“黑神话悟空”等项目,丰富多彩的游园活动将整个景区变成了“不夜天”。 喜庆从年前延续到年尾,“年俗非遗游”席卷浙江。浙江推出10条“年俗非遗游”新春主题线路,组织开展“非遗馆里过大年”“点亮中国灯”“赶个年味集”“年画进万家”等非遗活动390余场。各地也精心策划了新春限定活动,富阳龙门古镇早在年前就制定了详细的“龙门有戏”国潮游活动,打造“愉悦龙门”“宿在龙门”“品味龙门”3条共富线路,邀请大家来龙门古镇戏花轿、戏战马、戏品牛八碗。 欢乐从室外回溯至室内,“非遗大课堂”火热开讲。诸暨博物馆内,孩子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手把手指导下,学习竹编、棕编、陶艺、刀画、剪纸等非遗技艺,沉浸式体验非遗。海盐非遗馆也将嘉兴灶头画、海盐滚灯等非遗技艺搬进场馆,邀请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教学,带领市民群众体验传统手工艺的精妙,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民俗引客来
2月3日是立春日。上午9点58分,随着司祭一声高亢的吟唱,立春祭活动在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妙源村举行。“一鞭春牛,春回大地!二鞭春牛,风调雨顺!三鞭春牛……”通过鞭春牛活动开启新春“第一耕”。现场除了当地农户,还有不少国际友人参与,中外文化交流与非遗传承在此交融碰撞。 这个春节,衢州文旅精心打造了“在衢州过非遗中国年”主题新春消费盛典,涵盖六大系列超2000场次的活动吸引了266万人次的游客奔赴而来,其中重点景区接待游客147.62万人次,同比激增91.96%。面对如此热潮,衢州又推出“文化展馆过大年”系列活动近300场,串联起10条展馆游线,举办各类文艺演出179场,此外还有大量主题市集和民俗活动,让游客尽享非遗盛宴。 在八仙桌上摆好鸡、鸭、鱼、肉等“福礼”,随后点蜡烛、斟黄酒、行叩拜礼,最后还要散“福礼”。鲁迅在《祝福》中留下的文字,透过绍兴迎恩门风情水街举办的“祝福大典”,具象成庄重而又热闹的现实。腌腊、酿酒、晒酱货,抢朔、拜年、说吉语,数罗汉、看社戏、祭众神……琳琅满目的“祝福”之物与花样繁多的“祝福”习俗共同串起一场独具绍兴特色的年味民俗之旅。 鼓乐齐鸣声中,70多名身着汉服的表演者高举“福禄寿”字样的旗幡,沿着老街一路行进。这是古代宫廷独特的迎新年“朝喜礼”仪式中的重要环节——“排正仗”。今年春节,宁海县前童古镇以整个古镇为剧本,将古老的江南文化与现代游戏和互动形式巧妙融合,带给游客沉浸式体验。随着“朝喜礼”的举办,前童古镇平均每天游客数超1万人次,是近年来该地春节长假客流的最高峰值。 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新年,在中国游热潮的带动下,选择来浙江过中国年的外国游客也明显增多。年前,永嘉向国内外游客发出“来楠溪江过大宋年”的邀请,芙蓉村、丽水街等古村落里随处可见外国面孔。面对抖空竹、打铁花、弹棉花等非遗技艺,外国游客们惊叹连连,“没想到中国春节这么有意思”“我们也零距离感受到了中国人过年的快乐”。仅大年初一至初三,“来楠溪江过大宋年”活动就吸引游客超过20万人次。
“村晚”更有戏
年前,在海宁市盐官镇桃园村文化礼堂举行的省级“村晚”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将捏糕花的年俗活动编成舞蹈,天台村民将生活的甜美捏进喜庆的糕花中;在传统越剧曲目中融入豫剧、黄梅戏等戏曲唱腔和现代元素,越剧演员们以穿越时空的寻访故事,展现了海宁的文旅特色和乡村发展;曲艺非遗串烧《村里来了文化特派员》,通过歌舞、曲艺等形式再现了文化特派员们如何在乡村“种文化”。 从1981年庆元县月山村举办了全国首台“村晚”,到2015年浙江举办首届省级“村晚”,再到“我们的村晚”每年持续与浙江百姓相约,“村晚”已然成为浙江农村老百姓的新年俗。各地特色曲目、习俗、非遗等频频登上“村晚”舞台,更是从舞美、伴演、配角等逐渐走向舞台中央。 小众非遗走向大众视野,“村晚”舞台让非遗成为“最闪亮的星”。上虞小敲,早在2007年就被列入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多年默默无闻,甚至连本地老百姓也所知不多。上虞区崧厦街道吕家埠村村民换上传统服饰、在腰间系上红绳,将非遗小敲带上“村晚”舞台。负锣者与负鼓者一前一后,边行进边敲击,清脆的声响随着音乐的节奏起伏跌宕,瞬间“燃爆”现场。 经典非遗走向焕新升级,“村晚”舞台成为非遗改革转型的试验田。“街边瓦檐头,腊肉鳗鲞晒起高,阿妈的灶台头,炒米糖儿喷喷香……”瑞安市曹村镇东岙村将摇滚鼓词《年到》搬上“村晚”舞台,将现代摇滚与传统鼓词巧妙结合,把当地的民俗唱进了歌,也唱出了浓浓的年味和人间烟火气。主唱范继忠表示,以摇滚的形式演唱传统鼓词,旋律更具现代感,也更受年轻人欢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