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建设
浙风畲韵“三月三”

2019-12-16 11:36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严慧荣

严慧荣


畲族三月三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的传统民俗节日,有着千年的历史与丰富的传说,是畲族文化最具体最典型的表现,在畲族人民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2008年畲族三月三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012年荣获“最具特色民族节庆”,2017荣获“最具魅力节庆城市(地区)”奖。传统的畲族三月三民俗节日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展现出了恒久的生命力。


2019畲族三月三开幕式文艺演出

  

结缘“三月三”

  

记得那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春傍晚,我们驱车出县城往东南方向,沿一条蜿蜒山道来到畲寨,去探查当地畲民历史与民俗文化节庆——畲族三月三。

入夜,把车停在寨口,我们打着手电往寨子里走。在苍茫的夜色中,远远就看见熊熊燃烧的火把,畲族姑娘围着篝火尽情唱跳,嘹亮的歌声在夜空中传得很远,优美的舞姿表现了畲民对美好生活的爱恋。

“三月三”是畲族的一个盛大节日。相传唐高宗年间,畲族英雄雷万兴领导义军反抗唐王朝,兵败被围困深山,粮断援绝。时值隆冬季节,放眼四周,唯有乌稔的枝条上还挂着果实。以乌稔果果腹,起义军终于在三月初三杀出重围。次年三月初三,雷万兴让畲军入山采摘乌稔果。因为那时乌稔没有果实,士兵只得采回叶子,加入糯米蒸制,才有了香喷可口、色呈蓝黑的乌米饭。以后每年这一天,畲民就采乌稔叶煮汁拌米煮饭,祭祀祖先,以示纪念。世代相沿,衍成风俗。

近年来,畲民欢度这个古老节日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元,有野外踏青,有集体对歌,还有篝火舞会……

夜色愈深,篝火愈旺,我们一边采集记录、一边醉心欣赏。人们余兴未尽,夜幕下,七八名身着畲族服饰的少女翩然而至。每到节日,畲族男男女女都会把最具民族特色的服装穿上身。有诗赞叹畲女天生丽质:“家家新样草珠轻,璎珞妆来别有情。不惯世人施粉黛,明眸皓齿任天生。”那日得见,甚是庆幸。

  

绚烂畲族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兴起,景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对畲民族文化的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深挖畲族三月三的文化价值。

建立畲族三月三保护机制。当地把畲族三月三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建立了人才建设、传讲激励等五大机制。同时,以集会的节日形式,使畲族三月三薪火相传,让集会成为畲民展示美好心灵和表现艺术才华的舞台。

集会节日期间,附近几十里同宗祠的畲族男女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整个畲寨都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

说起畲歌,陶渊明《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安乐美好的“世外桃源”,畲歌《封金山》则唱出了畲族的“桃花源”——畲民们在崇山峻岭中,艰辛劳动,共建家园、繁衍后代,使之成为风光旖旎的乐土。这首歌共有32条、128行,演绎出畲民们心中理想的社会蓝图。

《畲民跟党永向前》《歌满青山情满怀》……如今,大量的新歌在畲乡广为传唱。作为记录者,笔者不禁联想,保护畲族三月三,其实就是保护畲民们美好的家国梦。  

畲族自古就喜爱歌舞,歌舞也是畲民间连接人心的纽带。为此,景宁不仅着眼于当地,还会在每年的“三月三”节日期间,向全国其他畲族地区的同胞发出邀请,相聚景宁展示各具特色的畲族歌舞,促进畲族民间音乐的交流与发展 。

 

表达更多元

  

景宁畲族三月三发展至今,内容、形式、主题、功能都不断突破。如今,在传承的手段上,更是打破了过去节庆受众面小、形式单一的局限,通过“镶嵌”,连接起多个甚至上百个乡村,大大拓展了节庆空间。

近年来,为全面展示畲族传统优秀文化,展现民族文化发展成果,景宁在畲族三月三期间还推出中国好畲“茶”——金奖惠明茶斗茶大赛、中国好畲“剧”——畲族旅游风情剧《印象山哈》展演等10项文化展示活动。

把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文化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自2001年以来,景宁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9届畲族三月三节庆活动。据统计,活动共接待海内外宾朋236万余人次,带动相关产业收入5.8亿余元,累计招商引资11.2亿余元。

文化因传承而厚重,因交流而多彩。对于“三月三”活动的参与者来说,这就是一次穿越千年的文化盛宴,一场丰富多彩的文化享受,更是一股增强文化自信的源泉活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