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西泠耕“泥”田 ——记“西泠印泥”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曹勤 |
|||
|
|||
徐继宏
最近,“西泠印泥”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曹勤的微信朋友圈特别火。圈友们除了向他购买印泥,更多的还是与他聊有关印泥的话题。 “西泠印泥”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西泠印社创始人王福庵、叶为铭、丁辅之三人共同研制而成。后经西泠印社总干事韩登安先生以及韩君佐夫妇等人研发改进,深受篆刻家、书画家喜爱。沙孟海、启功、史树青、刘江等著名书画家,均对“西泠印泥”垂爱有加。 2009年,“西泠印泥”制作技艺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这门技艺的传承人,曹勤至今仍在坚持用古法制作印泥。而眼下,曹勤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让西泠印泥不再“单传”。 “印泥我只传给你”
20世纪70年代末,曹勤高中毕业后,跟着父亲来到西泠印社工作。工作没多久,曹勤就被茅大容先生收为学徒,开始学习制作印泥。 茅大容,是“西泠印泥”的第三代传承人。“师父传艺极其严苛,从原料到工艺,一点都不容马虎。比如,为了让印泥能够快速凝固,师父就坚持选用野生的单瓣艾草。”曹勤说。 “师父总会将枯燥的工艺说得很通俗。”曹勤回忆起刚刚学艺的场景,原料调好后,要在石捣臼上捶打,就像是打年糕一样。之后全凭眼力判断,“油不浮,朱砂不沉”为好。等到印泥韧得可以拉出一尺多长时,师父会告诫他们:“这可不是年糕哦,拉不断,可以拿剪刀咔嚓一剪。印泥料千万不能剪,艾绒的纤维一剪断,印泥质地就下降了。” 重重把关、步步筛选,耗时也耗神,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从事古法印泥制作的人越来越少。“制作西泠印泥,不仅要求严,而且又脏又累,通常印泥做好,自己也成了‘大花脸’。开始的时候有10多个学徒,许多人学到一半就放弃了。只有我,一干就是40多年。” 曹勤说他的坚持,主要还是源于师父移居香港前的一份信任——“印泥我只传给你!”师父的这句话他至今难忘。 “一两黄金一两泥”
因为制法独特,“西泠印泥”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原材料稀缺,制作工艺又特别讲究。曹勤介绍,蓖麻油、艾叶和朱砂是制作“西泠印泥”的三种主要材料。 “天然植物蓖麻油需要经过5—20年的氧化和提炼,上好的艾叶则要制成艾绒,朱砂需要经过传统的水漂法提炼成朱磦、朱砂,然后经过晒油、选砂、制艾法、印色法等上万次的手工调和。”曹勤说,只有这样制成的印泥,才能呈现色泽醇厚沉着、颗粒细腻的品相。 为了找寻制作印泥的最佳材料,曹勤多次去湖北采集质量上乘的野生单瓣艾草,去湖南矿区挖掘最好的朱砂,而蓖麻油往往使用的是5年以上的陈油,甚至是15年以上的陈油。 40年来,曹勤在传承的基础上又对“西泠印泥”做了改良,印泥品种也发展到30余种。如最有名的古法纯手工宫廷印泥,就是在传统“西泠印泥”制作的基础上,研究古代宫廷制泥法,融入黄金入泥的古法特殊技艺,可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 “‘西泠印泥’看似平常却有着上千道工序。因为是纯手工制作工艺,所以才有了‘一两黄金一两泥’的说法。”曹勤说。
不忘初心续传承
“唐朝之后,随着书画鉴藏印的迅速崛起,尤其是印谱的诞生,人们对印泥的需求日益高涨。”曹勤说,篆刻艺术在明清发展到鼎盛时期,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印谱的大量出现。印谱汇集保存了篆刻家原作的风格和神韵,而这种风格和神韵就是用钤印的效果来体现,印泥在这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让‘西泠印泥’不再‘单传’,用当下的话说,就是不能忘了初心。”在曹勤看来,西泠印泥的传承不仅是一代人的情结,更是几代人的传承。即使再困难,也要把“西泠印泥”制作技艺的接力棒传下去。 为此,曹勤不仅自己经常走进全国各大院校进行古法纯手工制泥的普及与传播,还让在中国美院从教的儿子曹简,跟着他做“西泠印泥”的传承和推广工作。 如今,“西泠印泥”除供应国内广大书画爱好者之外,还作为文人雅士互相馈赠的礼品之一,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等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