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建设
社会力量为南孔文化“续柴旺火”

2019-07-09 14:06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余慧仙 徐绍俊

余慧仙 徐绍俊

 

  从私人收藏到公开展示,最近十多年来,衢州涌现出一批大大小小的民办博物馆。尽管关关停停,但一路走来,各种主题的民办博物馆作为地域文化的民间讲述者,让南孔文化百花齐放,对充实南孔文化内涵、壮大南孔文化根脉起到了积极作用。

 

  

常山武当太乙拳传承人左琦收徒仪式

崛起民间力量

  

  走进衢江区乡愁民俗文化艺术馆,古椅、古桌、茶壶等有序摆放的老物件,让展馆内洋溢着一股浓厚的传统生活气息。去年12月,该艺术馆获得了衢江区民政局和区文旅体局民办博物馆备案登记,成为衢江区第一家老物件展示馆。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衢州人的风俗习惯,感受乡愁,我一直想办一家关于乡愁民俗的博物馆。”负责人江向东说,乡愁和民俗是一个地区人文精神的延续,是时代特征的物化。岁月虽逝,乡愁和民俗不会散去,仍旧浓缩在老物件之中。假如游客走进乡愁民俗博物馆后想到的是衢州的人文历史,那么办馆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在衢州市本级,经文物、民政部门依法备案登记的非国有博物馆已有先例,就是衢州市雅趣黄蜡石博物馆。

  “当时办博物馆的初衷,是为了宣传衢州的黄蜡石文化。博物馆就是一个文化载体,可以让游客了解衢州。”创办人张巨清介绍说,博物馆运营4年来,都是免费对游客开放。在他看来,如今衢州着力打造的“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正契合了他弘扬衢州文化的情怀。

  衢州虽然经正规备案登记的民办博物馆数量不多,但更多具备同样宣传展示衢州特色文化功能的展览馆,正形成一股崭新的民间力量,在南孔圣地异军突起。

 

传播南孔文化

  

  南孔文化是衢州特有的文化,除了通过官方博物馆、文化馆等“正统”展示,民办博物馆的遍地开花,也大大充实了其内涵、拓展了外延,让南孔文化的根扎得更深。相对官方博物馆的“大而全”,民办博物馆常常是“小而美”,它的精致、个性往往更能反映某一地域文化的特色。

  像珍藏于雅趣黄蜡石博物馆的衢州黄蜡石、黄玉是中国黄蜡石家族的后起之秀,主要分布在江山、龙游以及衢江的河床里,因为地处钱江源头,水质优良,玉化程度高,玉质更为通透、温润和纯净。张巨清说:“一块衢州黄蜡石,就是讲述衢州特殊的地质背景、山水环境和人文风情的最好载体。”

  除了物化的博物馆,近几年,一些非遗项目也以办馆展示的形式走进大众的视野,讲述南孔文化故事。

  在常山老街马车弄,常山武当太乙拳传承人左琦用当地政府免费提供的徐氏宗祠作为展示场馆。在日前接受笔者采访时,左琦展示了一套武当七星步,浑厚有劲、刚柔并济的动作,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中国功夫文化。

  “武当太乙拳想要被传承下去,就不能仅仅‘守拳’,而是要教拳。”左琦说,他在常山县一所小学义务教拳,又正式招收了数名弟子进行传授。作为非遗传承人,本身虽然并不产生收入,但政府的支持让他得以一边从事推拿的主业一边守馆。

  位于市区水亭门的邵永丰麻饼手工技艺博物馆,是衢州市第一家民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多年来坚持向游客展示独特的传统技艺,进一步打响了衢州的“食”文化。

  衢州还有一家民办筝社,创作了一批和衢州相关的原创筝曲,并以古筝弹唱的方式演绎关于衢州的古诗词。一次次外出展演,其实就是一次次传播南孔文化的过程,他们用这些新颖的形式让南孔文化从典籍中走出来。

  “非国有博物馆对国有博物馆起到了补充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衢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遗处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政府在资金和业务方面也给予了非国有博物馆帮助和指导,使得非国有博物馆和国有博物馆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衢江区乡愁民俗文化艺术馆展示老物件

勇敢向死而生

  

  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力量,民办博物馆的路子并不好走,有的甚至是“踉踉跄跄”。很多人说到开办博物馆一事,会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词:“烧钱”!个人办馆,除了情怀,更需要经济的强力支撑。

  在现有的相关补助政策中,《衢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和奖励办法》提到,对民办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美术馆、非遗展示馆等进行补助奖励,并设定具体的条件。但实际上,很多民办博物馆受登记条件限制,处于“在野”状态,受惠这一政策的屈指可数。

  笔者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提供的资料上发现,在近10年来仅有的数家经文物部门登记的民办博物馆中,有2家已注销。另外更多的博物馆则因规模太小等因素,在还未达到登记条件时就已“夭折”。

  提及民办博物馆的生存现状,很多人比喻为“抱养的孩子,大多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

  曾名噪一时的衢州市九华人文博物馆在20186月被拍卖。接盘的柯城区绿创森林运动有限责任公司介绍,接下来他们将在博物馆中植入灵鹫山国家森林运动小镇的元素,结合儒学文化、九华立春祭等,将其改造成文旅体育展示中心,由此获得回报和效益。

  对于九华人文博物馆被拍卖,常山慢城文化艺术博物馆馆主周建明却一点也不惊讶。“我的博物馆11岁了,已是业内的‘老人’了,非常不容易。”周建明很理解一些民办博物馆当下的处境。

  现年50岁的周建明从石头上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他在2008年开办了“常山奇石馆”,将自己收藏的石头向公众免费展示。后来,馆藏又拓展至红色文化、老木料、砖雕等。20182月,场馆从常山县新都工业园区搬到常山港边上,更名为常山慢城文化艺术博物馆,馆内陈列展品总计260余类,15560余件,馆藏价值已达亿元。

  一入“博”门深似海。“这些年其他业务赚到的钱大多数投到了博物馆。”周建明说,从开办至今,他的博物馆一直秉持公益性质,除了政务接待,还面向青少年免费开放。“向公众展示常山文化、展示老祖宗遗留的老物件,很有意义。等我年纪大了就把这些收藏捐出去。”这也是退伍老兵周建明的“家国情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