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宋诗之河”流光溢彩 |
|||
|
|||
余风
近年来,常山县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钱塘江诗路文化带、建设诗画浙江大花园”战略部署,立足优越的生态基础、悠久的建县历史和丰厚独特的人文特征,倾力打造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品牌,建设诗画浙江大花园浙西常山核心景区,取得了积极成效。
打造“宋诗之河”文化品牌
常山历史上的宋诗有1000余首,数量之多值得称道。由此,常山县作出打造常山江“宋诗之河”的决策。 挖掘与规划并行,夯实“宋诗之河”价值基础。建立常山江“宋诗之河”档案库,依托浙江大学、衢州学院等高校力量,挖掘常山宋诗文化资源和文化遗存。整理收集近百位游历常山、描写常山的宋代诗人作品1000余首,精心汇编《常山宋诗三百首》等资料。邀请专家实地调研,积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诗画浙江大花园建设。 研究与保护并重,深挖“宋诗之河”历史底蕴。成功举办首届常山江“宋诗之河”研讨会。合作成立钱塘江文化研究会常山宋诗研究中心,建立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常山基地、衢州学院常山宋学研究基地。启动招贤古渡、芳村古街、四贤祠等一批宋代文化遗存的修缮与恢复,扎实推进杨万里诗歌纪念馆、宋诗文化长廊等宋诗展示项目的建设。 宣传与推广并举,展现“宋诗之河”文化魅力。谋划开展“沙孟海奖”全浙书法篆刻大展,开展文学、戏剧、摄影等文艺作品创作,不断扩大常山宋诗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擘画浙西最美宋诗田园
常山县以建设“宋诗田园”为目标,努力将宋诗元素融入城乡建设,让宋诗为群众美好生活增光添彩,真正实现文化惠民。 打造三大宋诗文化长廊。县城段紫港古渡“宋诗长廊”,建设1800米长的宋诗长廊和若干宋诗文化公园;何家乡长风古渡“宋诗长廊”,挖掘何家乡作为南宋多位重要历史名人寓居地的资源,建设以赵鼎、范冲等诗歌作品为内容的“宋诗长廊”;招贤镇招贤古街“宋诗长廊”,发挥历史上招贤古渡诗人云集的优势,在招贤古街规划建设以杨万里、陆游、辛弃疾等作品展示为重点的“宋诗长廊”。 建设三个宋代文化小镇。芳村村挖掘与北宋农民领袖方腊的渊源,打造风格独特的宋代文化小镇。招贤村结合招贤古街保护整体开发,按宋代建筑风格进行改造,打造“宋代风情文化街区”。金源村以王氏家族“一门九进士”为重点,挖掘王介与苏东坡、王安石、米芾等历史名人交往的文化资源,修缮世美坊和王氏宗祠。 做好三篇宋诗融入文章。坚持宋诗与城乡建设相结合,规划建设一家集常山宋诗展示、宋诗研究成果展现、宋诗吟诵体验于一体的“宋诗之河”主题博物馆。坚持宋诗与项目工程相结合,通过刻石立碑、建馆展览、景观复原等形式,使宋诗文化在沿线旅游景点再现。坚持宋诗与美丽田园相结合,成立“宋诗田园行动专班”,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项目中,通过宋诗文化和农业休闲旅游开发,提升山水田园景观价值。
发展宋诗文化创意产业
不失时机地推进文旅结合,加快发展以宋诗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 谋划“宋诗之河”文化旅游专线。对常山江“宋诗之河”进行整体规划,将沿江三大宋诗文化长廊、三大宋代文化小镇等文旅项目串点成线,形成有机整体,结合常山江航道开发,积极谋划常山江游艇水上观光与宋代古渡古镇相结合的文化旅游专线。 提升宋诗文化附加值。在主要旅游景点,积极植入宋诗元素,如将20余首《三衢道中》同名宋诗以各种形式在4A景区三衢石林的节点展示,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有效提升三衢石林景区的文化品位。 开发宋诗文化产品。充分挖掘宋诗中的产业产品元素,开发“招贤酒”系列产品,积极恢复“招贤馆”“徐元达小楼”等历史建筑,在书法、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产品包装等产品开发中植入宋诗文化元素。谋划常山宋诗吟唱会等宋诗主题文化活动,以歌咏形式欣赏品评常山宋代诗歌,通过电影电视拍摄等途径,使常山江“宋诗之河”成为影视外景拍摄基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