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0年第十期
千磨万击还坚劲
——浙江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0-06-04 12:10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马跃明 袁卫

今日浙江记者 马跃明  袁 卫


孟夏的浙江大地,企业车间机器轰鸣、建设工地塔吊林立、交通要道车轮滚滚、海港码头汽笛声声……交织成一支支激昂的发展“进行曲”!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猛烈冲击,浙江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牢牢扛起“三个地”的使命担当,按照建设“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统筹推进防疫情、稳企业、增动能、补短板、保平安工作,在“两手硬、两战赢”上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

一条企稳回升、强势反弹的“上行线”,折射出浙江经济“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强大韧性、巨大潜力和澎湃活力。自2月22日起,浙江本地新增确诊病例连续保持“零增长”,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今年一季度,浙江经济好于全国和东部;4月,浙江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增速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一,投资增长13.8%,出口增长3.5%,消费增长1.4%。


宁波舟山港

 

扛起“三个地”的担当

推进“两手硬、两战赢”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浙江第一时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全国率先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科学研判、精准施策,上下同欲、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统筹推进“两手硬、两战赢”。

分区分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率先以县域为单元研判疫情风险,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分区分级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推进复工复产。在疫情形势缓和前,坚持不下指标、不下任务、不搞排名,按疫情等级对行业和地区分别进行排序,建立匹配关系,分地区、分行业、分时段,稳妥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既压实地方复工复产的主体责任,又充分尊重防疫优先的地方决策权。针对部分地区无理由擅自升级管控措施等问题,及时发布疫情防控责任令纠偏,推动各地管控措施宽严适度,尽可能减少疫情防控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创新“一图一码一指数”精密智控机制——

运用“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果,充分利用“大数据+网格化”的优势,快速建立完善“一图一码一指数”精密智控机制,管住重点人、方便健康人。

2月9日率先绘制以县域为单元的五色疫情图,根据疾病流行阶段和疾病传播特点及时更新,全面掌握全省疫情动态,为科学有效防控提供依据,为全省复工复产提供有效宏观引导。

率先推出“健康码”,适时开发健康码国际版,推动实现动态管理、跨域互认,利用大数据为复工复产人员管理和社会秩序恢复提供精准服务。截至5月22日,全省累计发放健康码9973.4万张,其中国际版5.8万张。

定期编制发布精密智控指数,综合评价疫情防控管控力和人流、物流等畅通情况,实施精准、严密、智慧的点穴式管控,实现疫情防控、百姓生活、企业生产、经济运行、社会秩序多目标优化。

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三率”梯次提升——

利用电力大数据、规上工业和规上服务业复工数据等指标,结合三次产业结构比例,首创企业复工率、产能恢复率、疫情图与复工图匹配率(简称“三率”),并通过设定阶段性目标,督促各地科学把握复工复产力度和节奏,确保企业复工复产与疫情相匹配。

联动市县和省级有关部门建立全省所有县(市、区)的复工复产监测体系,开展全省十大行业近2万家重点企业、规上工业企业、规上(限上)服务业、重点外贸企业复工率、产能恢复率的每日监测,并通过“浙政钉”等平台对各县(市、区)复工复产情况进行“晾晒”发布,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沿用并优化迭代抗疫期间专班化运作高效工作方法,组建工业、投资、出口、消费、建筑业和房地产、农业、政策等7个分别由分管副省长作为召集人的工作专班,建立专班周例会、分管领导半月例会等制度,市、县同步建立专班,形成政银企三方协同、省市县三级联动、部门间横向互动推动复工复产的良好格局。

从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到坚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两手抓”,再到重点防控境外疫情输入,浙江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洋创业创新园

 

以“真金白银”保企业

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浙江打响了一场势在必赢的市场主体保卫战,千方百计支持企业过好产能恢复关、近期经营关、市场开拓关、转型升级关,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

2月3日,浙江下发《关于做好企业复工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在全国率先从严格企业复工管理、严格企业疫情防控、严格疫情防控责任等方面出台了17条规定。

2月10日,省委、省政府重磅发布《关于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力稳企业稳经济稳发展的若干意见》共30条综合性政策,推动各相关部门聚焦金融、财税、交通、土地、外贸、价格、信用、用工等领域,出台系列专项配套政策,形成“1(综合)+X(专项)”惠企政策体系。从2月3日到2月16日短短不足半月间,浙江仅省级层面就下发了30多个《通知》和《意见》,涵盖企业生产经营方方面面,推动各地企业加快复工复产。

实施“五减”共克时艰行动,制定出台《大力实施减税减费减租减息减支共克时艰行动方案》,在年初确定为企业减负2700亿元的基础上,力争全年再减1500亿元左右。今年一季度,浙江共为各类企业减轻成本负担738亿元。

“三服务”更深更实——

新年伊始,省四套班子领导带队分赴全省各地,深入开展“深化‘三服务’、助推开门红”活动,跨出新年开工“第一步”。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省四套班子领导迅速分赴各市、县(市、区),深入防控关键处、发展急需处开展“三服务”活动,引领全省上下形成竞相服务企业、助推复工复产的强大声势和浓厚氛围,切实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全省市、县机关38.7万名干部下沉到乡镇、村社和企业开展“三服务”,省、市、县三级共选派7.9万人担任驻企指导员和服务员,服务企业项目14.2万个,解决问题5.8万多个。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

加强金融惠企支持。浙江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和企业恢复生产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的意见》《关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强化财政金融支持稳企业稳经济稳发展的通知》《关于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政策促进经济恢复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引导金融机构在内调整放贷结构、在外减免利息,有效强化了金融惠企的政策供给。

加强银企精准对接。浙江建立重点骨干企业、困难企业等5张企业融资需求清单,综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主动对接多元化金融需求,分类精准支持各类企业复工复产,保持产业链总体稳定。

加强财政资金保障。疫情发生后,浙江第一时间研究出台一揽子财政金融政策,通过直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鼓励金融机构让利和扩大融资渠道、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积极开展增信服务并降低担保费等措施,“贴”“免”“补”“奖”并举,大力支持金融更好服务疫情防控和稳企业、稳经济、稳发展工作。

今年一季度,浙江全省贷款新增8329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增量的52.7%,贷款增量创历史新高;3月末,全省各项贷款余额13万亿元,增长17%,增速居沿海主要省市首位。


吉利汽车生产车间

 

从供需两端结合发力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浙江继续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方针,从供需两端结合发力,推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

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方兴未艾——

浙江始终把制造业作为强省之基。今年以来,通过持续提升特色产业链创新能力、纵深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着力加快发展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发展、积极助力市场主体升级等务实举措,有力推动制造业向集群化、智能化、品质化、服务化发展。

3月16日召开的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了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新号角,为“两手硬、两战赢”注入强劲动力,为“两个高水平”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数字经济“一号工程”风起云涌——

今年以来,浙江继续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持续推进“五个一百”工程,加快培育数字产业集群、加快推进“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百个创新平台建设,“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持续优化。

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快速发展,云端会议、共享员工、数字化服务商争相涌现,集成电路、5G、区块链等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蓬勃发展……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浙江涌现出一大批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统计显示,一季度浙江规模以上制造业中,人工智能产业、健康产业逆势上涨,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持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恢复到去年同期的97.3%和95.6%。

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持续推进——

今年以来,浙江大力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创大走廊、科创大平台、科创新高地建设,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实验室等新型载体建设,谋划实施“尖峰计划”“尖兵计划”“领雁计划”“领航计划”等四个科技攻关计划,全方位推动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增强了区域创新能力。

以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为目标,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进。大力实施“鲲鹏计划”,海纳百川、广纳贤才。深入实施人才新政,不断完善科技人才、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激励和服务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创业生态稳步构建。

今年一季度,浙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增加3.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增长2.0%。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调结构、增后劲——

以“资金跟着项目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用工跟着项目走”为导向,第一时间下发全力稳投资10条政策和有序推进省重点项目建设13条政策等文件,为重大项目开复工提供政策制度保障。全省551个续建省重点项目于2月25日全部复工。

在疫情受控的前提下,3月3日,召开的全省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进大会,打响浙江全面开复工信号枪,进一步营造“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良好氛围。全省共有537个重大项目参加集中开工,总投资886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73亿元,项目单体平均总投资16.5亿元,创历史新高。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

化制度优势为发展优势

 

今年以来,浙江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将疫情防控中展现的治理效能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恢复市场信心提供了强大推动力。今年一季度,浙江新设市场主体22.2万户。

“最多跑一次”改革金名片越擦越亮——

群众办事更方便。继续大力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政务服务2.0建设全面启动;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系统建设持续深化;快速推进“掌上办事”“掌上办公”平台迭代升级,“互联网+政务服务”新优势不断显现。

涉企服务更优质。推动“一件事”提升、扩面和标准化,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加快实现;投资项目“不见面”办理全面推进,投资项目在线平台功能不断完善;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80天”改革和企业投资低风险小型项目审批“最多20个工作日”试点全面展开。

“亩均论英雄”改革持续深化——

在各县(市、区)、特色小镇、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小微企业园和制造业、服务业等分领域、分行业深入开展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全面推广“提高亩均效益十法”,“亩均论英雄”大数据平台建设快速推进,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标准地”改革持续深化,今年以来,全省新批工业用地100%按“标准地”制度出让。

开发区(园区)改革走向纵深——

以构建统一高效的体制机制为目标,大力推进开发区(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平台整合、要素集聚、机构精简、职能优化。高规格举办全省开发区(园区)改革提升推进会,推动全省开发区(园区)系统性重构、创新性变革,全面构建高水平现代化的平台体系,努力把开发区(园区)打造成为“重要窗口”的窗口。

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步入快车道——

3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在油气全产业链领域为浙江自贸试验区赋权的26条新政。印发杭州、嘉兴、宁波、温州、金华、台州等6个浙江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的总体方案,标志着联动创新区进入正式建设阶段。今年一季度,浙江自贸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56.7亿元,同比增长14.1倍。

“一带一路”枢纽建设蹄疾步稳——

“一带一路”十大标志性项目加快推进,“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eWTP试验区建设全面深化,“数字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进程加快。“四港联动”深入实施,宁波舟山港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强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港口的运营合作持续深化。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进程加快,“一带一路”海外站建设稳步开展,境外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化。义新欧中欧班列运营线路增至12条,并在沿线设立4个分支机构、5个物流分拨中心,联通了亚欧大陆37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运营方向最广、跨越国家最多、线路最长的中欧班列运营线路。

高水平开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印发《打造“一带一路”枢纽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督查激励措施配套实施办法》,对照目标任务,围绕“一区、一港、一网、一站、一园、一桥”总体格局和十大标志性工程,对各地打造“一带一路”枢纽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工作按督查激励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评价,并出台了项目支持、平台创建支持、园区优化支持、金融支持和土地支持等五大激励举措。


加快打造高能级平台

培育新增长点增长极

 

今年以来,浙江持续以“四大建设”为载体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以深化“千万工程”为抓手促进乡村振兴,以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促进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持续推进,区域能级不断提升。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加快推进——

今年以来,浙江全力抓好国家《规划纲要》和省《行动方案》的落实,高起点谋划、高水平打造、高强度推进长三角联合创新基地、都市圈城际轨道、小洋山开发合作等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3月3日,浙江召开推动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大会,吹响了举全省之力支持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推动嘉善片区建设的“冲锋号”。印发《2020年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要点》,以轮值2020年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工作为契机,做好“五个一批”77项工作,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走深走实。

“四大”建设提速提质——

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赋权,杭州、宁波两大都市区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嘉兴G60科创大走廊持续提升,杭州钱塘新区、宁波前湾新区、绍兴滨海新区和湖州南太湖新区加快建设,浙江大湾区“一港、两极、三廊、四新区”的空间格局进一步完善。

大花园建设渐入佳境。全面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四条诗路”千万级核心景区和钱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如火如荼,大花园示范县创建全面展开,十大海岛公园建设方兴未艾,“诗画浙江”美丽大花园逐步呈现。

大通道建设高歌猛进。聚焦省域、市域、城区“三个1小时”交通圈目标,项目建设持续推进、骨干网络日趋健全、综合运输体系不断完善。4月17日召开的全面推进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动员大会,吹响了“迎亚运、建窗口”综合交通三年大会战的战斗号角,开启了交通现代化先行先试的新征程。

大都市区能级不断提升。浙江将2020年作为大都市区加快建设年,进一步建立完善提高中心城市统筹资源配置能力的体制机制。目前四大都市区用全省79%的土地,集聚了94%的人口,创造了96%的经济总量。

山海协作迭代升级——

启动实施山海协作八大行动计划,一季度全省新签山海协作项目63个,到位资金82亿元,25个省级山海协作产业园实现投资额35亿元。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

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等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林权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统筹推进;国家级、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深入开展;“千万工程”持续深化,“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全面推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景区县城、景区镇、景区村次第呈现;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在生产管理、产品流通、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领域的应用步伐加快。

 

更大力度惠民生保平安

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在统筹推进“两手硬、两战赢”中,浙江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以赴保平安、更大力度惠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平安浙江迈向“更高水平”——

坚持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动摇,按照第一年抓“全面启动”、第二年抓“融入融合”、第三年抓“完善提升”的思路,加强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信访超市)建设,助推社会治理领域“最多跑一地”改革,共建“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坚持扫黑除恶、安全生产等专项整治不懈怠,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做好防汛防灾防火工作准备,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坚持深化智慧治理不停步,大力推进“雪亮工程”“智安小区”“城市大脑”等智慧化建设,进一步擦亮平安浙江金名片。

民生保障“更加温暖人心”——

就业保障力度加大。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22条举措恢复和稳定就业。一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调查失业率低于全国1.2个百分点。

民生支出持续增长。今年一季度,全省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等民生重点支出共计1783亿元,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占比高达72.5%。

重要商品保供稳价。全面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价格监测,猪肉等重要民生商品市场的保供稳价工作切实有效。

兜底保障更有实效。畅通助残救急“绿色通道”、 兜底保障“政策通道”、 专业服务“线上通道”、 复工复产“护航通道”、 心理干预“暖心通道”等五大通道为残疾人纾困解难。一季度,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54元,同比增长12.7%。

生态环境呈现“更高质量”——

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湾(滩)长制、林长制,健全治水治气治土治废长效机制,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行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日前,我省通过生态环境部组织的国家生态省建设试点验收,成功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

  

越是非常时期,越是大战大考。全省上下众志成城、勠力同心,一定能奋力完成今年目标任务,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全面胜利,交出建设“重要窗口”的高分答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