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秀山水溢大爱 |
|||
|
|||
许淑瑶
“山水神秀,佛宗道源。”位于浙东的天台山,自古享誉天下。在这如诗如画、仙雾缭绕的“洞天福地”,一段唱响千年的仙凡爱恋诞生了。刘晨、阮肇两个到天台山采药的少年郎,误入桃花深处,邂逅了两位资质妙绝的仙女…… 传说刘阮遇仙的地方就是现在天台县城西北二十余里的桃源坑。这是一处深峻的山谷,崖壁对峙,谷底泉水潺潺,碧潭映天,有桃源洞、双女峰、惆怅溪等景点。2014年,天台刘阮传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台遇仙记》亮相深圳文博会 从真爱到大爱
东汉永平五年的春天,桃花缤纷。两个采药少年郎,刘晨和阮肇,从百里外的剡县翻山越岭而来,在天台山的山谷间迷了路。 力尽粮绝之际,风中却传来盈盈笑声。两人见溪水中漂来一杯胡麻饭,便持杯顺流寻去,一路到山林之中,竟有两个妙龄少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爱情的到来,如此自然。四人在山中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松风流水声瑟瑟,桃花玉洞春漫漫。刘阮幸遇两仙子,月上对弈尤未残。”摆棋对弈,成了日常一景。可是,故乡呀,仍然让少年郎魂牵梦萦。善解人意的仙妻以仙药相赠,依依相别。 谁知重归故里,乡邑零落,人面相逢已不识。原来仙境半年,人间已经过了三百年。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刘晨和阮肇再次回到天台山,但两位仙女已被王母镇化为双女峰。悲痛的刘阮二人便从真爱转为大爱,种药施医,悬壶济世,造福一方,与双女峰相伴永远…… 这段可歌可泣的爱恋,起源已无法考证。最早记载这个传说的人是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干宝。此后,在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梁吴均等人的笔下,故事开枝散叶,越发生动立体;慢慢从志怪小说,被收入官修或私人纂修的方志。 从此,棋子被赋予了深情,青山被赋予了浪漫。千百年来,天台山的神秀山水也因刘阮遇仙愈加灵动而富有传奇色彩。
美好向往成真
古老的传说被不断充实,逐渐演化成脍炙人口的人神相恋佳话。元末明初王子一的杂剧《刘晨阮肇误入桃源》篇幅已近万字;至清代张匀的《长生乐》,故事更是扩充至24000多字……叙事或有不同,但故事核心一直遵循误入桃源、仙凡相恋、思乡求归、人间已过数世的脉络。 在一代代的文学瑰宝里,“刘郎”“阮郎”成了情郎的代名词,“天台”“桃源”成了仙界的代称,“阮郎归”“如梦令”成了宋词芳华中的词牌名,“桃源遇仙”则是美好爱情的象征。 传说故事那么多,为什么刘阮传说,上至文人墨客,下至普通民众,无不喜欢?不仅没有被茫茫光阴冲刷褪色,反而更加光彩夺目? 它构造了一个自由幸福的人间乐园。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战乱纷扰。生命无常,现实无望,让人们对仙境般的幸福生活产生了渴望和向往。它同时刻画了女性大胆炽热的爱情追求。两位仙女见面时便对刘阮二人说“来何晚耶”,然后“因邀其家”。她们不拘礼仪,敢于打破天规,大胆追求爱情。 这些美好的文化价值,至今仍在为这个传说注入生机与活力。如今,天台供奉刘阮的庙宇,还有桃源溪口的俪仙馆,庙会香火旺盛,热闹不绝。承载着人仙爱情的围棋,也在天台民间婚嫁习俗中被当作嫁妆,见证着无数新人的幸福人生。 除了信仰与姻缘,传说也给予善良的人们其他的馈赠。街头巷尾,院中檐下,一张小方桌,两条小板凳,或老或小,下围棋的人随处可见。1988年,天台成为全国第一个“围棋之乡”。此外,相传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采的就是天台乌药,此药有顺气、散寒、止痛之功效。2006年,天台成为“中国乌药之乡”。 这片福泽之地,真正成了自由幸福的人间乐园。
百闻尤值一见
天台刘阮传说之所以能够入选国家级非遗,与它的内容丰富性、故事多样性和流传范围广等有密切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天台民间文学爱好者深入乡村,搜集整理刘阮传说:故事编印出版、学术研讨、剧本创作、微电影拍摄……它仍然吸引着一代代的赤子之心,用更多样的方式讲好这个故事,然后向更多的人娓娓道来。 听故事的孩子渐渐长大,便成了讲故事的人,张德兴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刘阮传说的主要传承人,几十年来他不断搜集刘阮传说,并组织村民配合县、镇的文化工作者采录刘阮传说。 百闻不如一见。在刘阮遇仙地桃源,“遇仙之旅”“情诗之路”等旅游线路,用最亲近的方式,向游客们诉说着遥远的爱恋。传说的发源地天台白鹤桃源坑,至今有很多地名遗存。真实存在的地名风景、家喻户晓的知名度,让桃源遇仙变得有迹可循,亦真亦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