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
泠泠七弦觅知音

2022-03-31 17:26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许淑瑶

许淑瑶

 

古琴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且最具民族精神的器乐演奏形式。据考证,其形制到汉代已经完备,基本定为七弦。经过历代琴人和文人创造性的发展,浙派古琴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将宇宙乾坤注入泠泠七弦,奏出独特的东方韵律。2008年,浙派古琴艺术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徐君跃演绎浙派古琴曲


入慢复起

  

历史上的浙派,是指南宋以来,在杭州以郭楚望(即郭沔)为代表的古琴流派。当时,除了浙派,还有虞山派和广陵派。三大派别中,浙派以其“质而不野,文而不史”被琴人所拥戴,在宋、元、明时期一直称雄琴坛。

一代宗师郭楚望是南宋时期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其名曲《潇湘水云》《泛沧浪》流传至今。郭楚望传艺给刘志方,刘志方传艺毛仲敏、徐天民。毛仲敏、徐天民两人各有所长,分别以创作和教学扬名于世。

徐天民传艺四代,徐氏五代祖孙一派相承,为世人推崇,被誉为“浙操徐门”“徐门正传”。徐门在当时以拥有许多知名琴家、刊印较多琴谱而著称,达到了“琴家者流,一或相晤,问其所习何谱,莫不曰徐门”的境界,把浙派古琴艺术推向了顶峰。至明末,浙派的至尊地位逐渐被虞山派、广陵派取代,在清后期日趋式微。

然而,犹如琴曲的结构,“入慢”过后是理所当然的“复起”。演奏风格清丽柔和的“新浙派”在近现代琴坛重放光彩。复苏现代浙派古琴的关键人物则绕不开徐元白。

徐元白在20岁时拜清末浙派大琴家大休上人为师,成为浙派传人。他的演奏,注重古、静、清、淡、雅、和、恬、逸、厚,创作了《西泠话雨》《海水天风操》等众多名曲。他还拓展了传统琴曲的题材和内容,使一向以高雅著称的琴乐,也有了工人、农民的乐声,推动了琴乐的雅俗结合。

古新两派,穿越800多年的风风雨雨,同以“浙派古琴”之名,闪耀于星光璀璨的华夏文明,琴声清越,不绝于耳。

 

人琴合一

  

宝剑赠英雄,要弹奏出浙派的风韵,古琴自然也有讲究。

“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古琴音色的好坏取决于选用的木材。无论是琴面还是琴底,都要求木材绝对干燥,木料越老越干,效果越好。用老木制成的古琴声音频率范围远超新木古琴,特别是泛音。据古书记载,能找到的最好材料是取自庙宇老屋或败棺的桐木和梓木。经历百年,木头已没有了水分,干燥清爽、坚硬如石,用手敲打,音色清亮。

除选材外,古琴制作还要经过烘干、制作槽腹、髹漆、退光、缀徽、上弦等流程。琴体制作时,要处理好琴面弧度与琴体内部槽腹结构之间的关系。在髹漆工艺上,大多用传统的生漆与鹿角霜合成。以上工序完成后,即可上琴徽、弦、轸等配件,琴徽常用蚌壳,琴弦早先时用丝线,后改用钢丝尼龙绳。据记载,浙派古琴的琴弦首推清代杭州“回回堂”生产的“冰弦”,被指定为内府贡品,现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一把古琴的制作结束,意味着另一个开始。自然古木的气息,游走于琴弦、指尖,化作潇洒自在的乐声。以古法为典范的浙派指法,讲求指力顺畅,在轻重有节、缓急有致的演奏里,流淌出琴人对天然意趣、悠远意韵的追求。就这样,琴养人,人亦养琴,如此反复,生生不息。

 

琴声犹在

  

如今的西子湖畔,仍能听到韵味绵长的古琴之音。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君跃有一把祖父徐元白传给他的宋琴。珍爱它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它演奏出浙派古琴艺术的底气来。徐君跃说:“祖父有一句名言:古琴的生命在于普及。传到我手上,总不能让它断层,还是觉得有责任,把它继续弘扬、发展和推广。”

曾经,浙派古琴经历过衰落和复兴;如今,它又经受着新的试炼:商业化的冲击、人们审美方式的改变、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于是,热爱古琴的人们站了出来,为它注入新的活力。西湖琴社和霞影琴馆是当代浙派古琴活动的主要平台。琴社定期举办琴艺交流、音乐会、讨论会等活动。同时,作为浙派古琴保护单位的杭州市非遗中心也为其发展、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未来的浙派古琴会在哪里?它在地方党校增设的“非遗”课程里,在艺校、文化馆等古琴培训班里,在古琴雅集的活动里,在中小学的课程里,在能够抵御时间侵蚀的音像视频和音乐文献里……浙派古琴传承的既是技,更是古琴音乐的风格、意境、韵味。

遥想1946年徐元白创办“西湖月会”时,只有寥寥数人真正懂古琴,到如今古琴艺术有无数拥趸。古琴始终如一股清流,涤荡着人们的心灵。它仍在向世人证明着自己的魅力和生命力,历久弥新,泠泠作响。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