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建设
寻觅太平岭古道“新走法”

2022-05-31 15:27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邵玩玩

今日浙江记者  邵玩玩


太平岭古道始建于明代,两旁设有供旅人避雨休息的驿站。彼时,古道是连接珍溪港与古庙港的主要通道,也是永嘉与乐清进行贸易交流的重要商道。自公路开通后,古道行人才渐渐变少。


太平殿

 

岭窟往昔华

  

谷雨时节,行车从诸永高速古庙互通出口一直到乌龙川后,溪谷渐行渐深,路道渐转渐高,这便是圆潭。从此处回望经途,只见苍山如海、郁郁葱葱。穿过隧道前行,是永嘉与乐清的县界。

太平岭古道的南起点——岭窟自然村,就可沿着县界西约50米的公路外侧下行而至。村子已久无人居,几座木石结构的老房子废弃路边,唯有一棵老枫树,300多年来始终屹立村口。

村前的田园里,满眼尽高高的灌木。田园已芜,主人何在?谁能想到,半个世纪前这里曾是浙南最大的木材“黑市”。

每逢农历二、七日,永嘉的木材、粮食便云集于此,乐清的海产品也蜂拥而来。一时间山谷里人群熙来攘往。当时,仅供赶集者就餐的饭摊就有70多个。人们就在古道旁、田园边讨价还价,各得所需。

平日里,行人照样络绎不绝。三五成群的乐清人,到永嘉砍柴背树,购薯丝、大豆、花生等,或以海产品来换这里的农产品。

1974年,作家茹志鹃和导演谢晋来此体验生活,他们准备拍摄一部农村题材的电影。茹志鹃曾在日记中记下了这里的“热闹和繁华”。2012年,茹志鹃的女儿王安忆追寻母亲的足迹又来到此地,一见昔日的沸反盈天已成寂静山谷,感慨而去。

岭窟的久久静寂,是悲也是幸。随着近年来浙江文旅融合的大发展,这里也被慢慢唤醒。2018年,一座民房改造成了“大隐谷”民宿;2021年,又有一间旧房翻建成五层楼的套房……


 

山中意味长

  

徒步向北,路外溪涧渐深,一条古老的石拱桥连接起两岸的山崖。过桥就是一路下行,这时节,接天而下的绿仿佛给山体披上了一层厚厚翠羽。

山风微拂中,来到第一条短碇步,溪水潺潺流动。一只石蛙趴在壁上,静静享受着清流的安抚。细细数来,太平岭古道有十来条长短不一的碇步。这真不愧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碇步为山区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沿溪而下,流水之声叮咚。时有水潭,一碧到底,直视无碍。一段长长的平底溪床,被溪水冲击隔开,每段溪床竟呈现出不一样的色彩,金黄的,殷红的,熟褐的……

这是条行之不乏的古道。短短碇步让人穿行在溪涧的此岸彼岸,而水边、林中、崖下的穿梭,更让徒步生出天然的审美趣味,不是现代行车的马路可以比拟的。

再往前,山似骤然下陷,瀑布声在空谷里回荡。穿碇步过去,只见路外石壁直下,一道飞瀑腾空而出,重重下跌。这一段石阶路,显得陡峭,有了“岭”的意象。此处就是太平崖,过去石阶未开路难行,人们为了祝佑路途平安,取“太平”为名。

这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从前一书生赴京赶考,路过此地时不幸遭山贼打劫,被戳数刀、抛入崖谷。幸得掌管人间文运的菩萨相救。书生醒来后,毫发无伤,后来还考取了功名,修此古道利益众生,取名“太平岭”,并建庙供奉菩萨,作为往来行人的保护神。


太平岭古道

 

空明又一村

  

下行至底,对面就是太平殿,红褐色的琉璃瓦在青山秀水间格外跳脱。经过庙前一座双洞石拱桥,看到“太平岭”三个大字赫然刻在石壁上,落款是“蒲岐宣公”。

蒲岐为乐清的古称,这永嘉的太平岭怎么与乐清蒲岐人有关联呢?《太平殿碑记》里能寻到答案。原来,民间有宣来生倾家产筑太平岭一说,志书也载有宣铎得金造蒲岭之事。宣铎即宣来生,明代蒲岐人,有感于此地深涧陡峭,路人常出事故,遂将捡获白金三百两凿岭架桥,不足又倾其家财。历尽艰辛,工程卒成。

宣公与书生的故事,同样透着悲壮与坚韧,丰富了这条古道的内涵。

离了太平殿后,古道变得平坦,峡谷也渐渐地开朗起来。两旁青山依然高耸苍翠,山崖回转处,只见侧面小溪边巨崖底部出现一道形似半圆的痕迹,仿佛是龙发痒时在石壁上摩擦出来的,此地就是“龙擦痒”。

再往前,山隅旁一幢青砖灰瓦的废弃旧屋映入眼帘,屋前田园平整,这个地方有个美丽的名字叫“龙抢珠”。转过山角,对岸一条小溪轻轻伸来,几株老树掩映着田地,那是花坦地界的古庙岙自然村……

浙南的美丽乡村,处处以青山秀水为底、田园炊烟点睛,一村挨着一村,各美其美,一派和谐宜居的图景。从古庙岙出来,太平岭古道也算行到了终点,珍源村转身可待。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