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青绿润千年 |
|||
|
|||
许淑瑶 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龙泉青瓷作为国宴用瓷,以一抹青绿装点了这场举世瞩目的盛会。如今,龙泉青瓷不仅以国礼之姿走向世界,亦飞入寻常百姓家,以茶具、餐具等亲切的模样,为平凡的日常生活添上一层温润的“釉”。 2006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龙泉青瓷制釉技艺古今对比展 为世所珍 东汉晚期,智慧的先人在浙江曹娥江中游地区烧制出成熟的青瓷。此后几百年里,青瓷几乎一统天下,直到隋唐时期北方白釉瓷烧制成功,形成了中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两大体系。 龙泉境内发现的窑址中,年代最早的是唐中早期的庆元黄坛窑。2001年,一位农民在金村大窑犇发现了有“天福秋修建窑炉试烧官物大吉”铭文的四系罐残件,证明金村产的淡青釉瓷器年代至迟为五代。这类被许多专家学者形容“似越非越,似瓯非瓯,似婺非婺”的秘色瓷器,正是五代时期龙泉窑已自成一派的有力说明。 进入风雅无限的宋朝,中国陶瓷形成了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和龙泉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定窑系、景德镇窑系、磁州窑系、建窑系、越窑系等八大瓷窑体系。群窑璀璨,龙泉窑也迎来了高光时刻。进入北宋后,龙泉窑一直为朝廷提供宫廷用瓷,北宋秘色瓷洋溢着自然的青绿之美,瓷器上的刻花纹饰素净、流畅,独具美感。南宋时期,黑胎开片、色彩丰富、釉面莹润的哥窑青瓷,白胎不开片、厚釉精细的弟窑青瓷,都以其高超的制作技艺“为世所珍”。在尚玉的中国古代,龙泉的宋代窑工不只是将青瓷做到了类玉,而是烧出了真玉的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宋、元、明三代,龙泉青瓷远销到东南亚、欧洲、非洲的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的南宋古船“南海一号”上,大量出自龙泉窑的瓷器重见天日。1976年,在韩国新安打捞出来的元代沉船上,有近万件龙泉青瓷。而在明代,龙泉青瓷也随着郑和庞大的船队多次下西洋,作为国礼送往异域。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渐渐地,中国以China(瓷器之国)的形象挺立于世界之林。 炉火纯青 手捧一件青瓷,有如碧玉。很难想象,它的起点是敦厚质朴的泥土。龙泉青瓷的原料主要有黏土、瓷石、瓷土、紫金土、石灰石、植物灰等。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指出制陶技艺是“水火既济而土合”,青瓷烧制技艺亦是如此,是水、土、火的艺术,是自然与匠心的天人合一。 原料经粉碎、淘洗、压滤、陈腐、练泥,将泥里的气泡都排出来,使泥料致密均匀。接着,将泥团拉坯成型。阴干、修坯之后,以刻花、划花、贴花等方式,为瓷坯进行线条、图案的装饰。再将坯体继续阴干,在施釉前进行素烧,为的是提高坯体的强度,有更好的吸水性,在施釉时坯体不会变形。 素烧后,为瓷坯“注入灵魂”——施釉,釉是瓷器之魂,对经过素烧的瓷坯表面施以釉浆。厚釉类瓷器通常要施釉数层,素烧、施釉的过程要反复多次,如此才能成就一件精品。 当土蜕变为瓷的过程进入尾声,更需用心。将施釉后经晾干的坯体装匣,再将匣钵装入窑室,进行最后的烧窑。真正的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用的是依山而建的龙窑。烧窑点火前,匠师会择吉时祭拜神灵。烧成通常要十多个小时,甚至更久,全凭匠师的经验。在1300℃的炉火中淬炼出来的青瓷往往富于变化,在开窑时揭开面纱的刹那,让人眼前一亮。 青绿未改 千年青瓷的气度,经得起宋元的高光时刻,也受得住明末之后的至暗时刻。经过连年战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龙泉窑已奄奄一息。1957年,周恩来总理为挽救中华瑰宝,作出了“要恢复祖国历史名窑生产,首先要恢复龙泉窑和汝窑”的指示。同年成立了地方国营龙泉瓷厂。青绿,又泛出活泼的生气来。 改革开放后,私人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龙泉青瓷迎来了新的蓬勃发展。面临传统烧制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问题,“以文化立瓷、科教强瓷、产品兴瓷,打造基地和政策两个平台,在做精艺术瓷的同时,大力发展日用、包装、工业用瓷,把龙泉青瓷培育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的发展思路应运而生。 今天,在被群山环抱的龙泉市,年轻的“继承者们”创造着属于自己的青绿。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开设青瓷工艺专业,当古老的技艺与灵动的青春相逢,对青瓷的诠释变得更有创意。来自青瓷专业的学生,有着不言而喻的骄傲和底气:“青瓷大师徐朝兴就住在我们学校后面,他的儿子徐凌和儿媳竺娜亚也都是青瓷名家。G20杭州峰会夫人团专用的‘邀月套盏’茶具,就是竺娜亚做的。”而同样精致的青瓷,出现在当地普通人家的桌上,也丝毫不奇怪,青瓷早已润物无声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