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
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2024-04-15 17:07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王力中

王力中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浙江德清县名由此而来。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乾龙灯会、蚕花庙会、扫蚕花地等民间艺术被列为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扫蚕花地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展示了德清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更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近年来,德清县将观赏性与娱乐性相结合,把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赋予乡村沃土,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中,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德清县新市镇蚕花庙会


●文化创新促民乐

  

  文化是软实力。在德清县民俗文化中,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新市蚕桑文化,可谓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44日,天空下着绵绵春雨,新市镇万人空巷。从仙潭小学出发,走文昌路、穿枫洋路、行府前路,上仙潭路、跨越健康路,再到新市油厂,5公里长的路上,到处是欢乐的人们。

  20支民间巡游表演队,撒糖果、抛蚕花、舞龙灯、打腰鼓、扭秧歌……好不热闹。这是德清县第26届新市蚕花庙会现场,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该活动已成为当地群众的民俗大联欢,也是外地游客的文化嘉年华。

  蚕花庙会,是杭嘉湖地区最为盛大的清明蚕桑节庆民俗之一,包括“蚕花姑娘”巡游、祭拜蚕神、“轧蚕花”等系列民俗活动。相传,有一年清明节前,西施去姑苏途经新市时,采桑姑娘围着西施翩翩起舞。西施把绚丽多彩的绢花分赠采桑姑娘,为她们送上祝福。从此,每到清明,蚕农都会自发聚会举办盛大的蚕花庙会,祈祷蚕桑丰收,人民幸福。

  如今,传承千年的蚕花庙会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成为德清县民俗文化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德清样本”注入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力量。

  为展现德清县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助推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转化,共同讲好“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民俗里的湖州”等精彩故事,近年来,德清县把乾龙灯会、莫干年俗、下渚湖鱼汤饭等民俗节庆,推陈出新、添“砖”加“瓦”,使它们成为重要文化节庆品牌,有的还成外宣的“金字招牌”。

 

●艺术乡建惠民生

 

  阳春三月,山花烂漫。在德清县莫干山镇庙前村的文化礼堂里,一堂特殊的课正在进行。“摄影不光要靠设备,还要靠头脑、智慧……”台上,从杭州请来的大咖正在为听众传授摄影知识;台下,人们聚精会神,或挥笔疾记,或仔细聆听。

  “‘艺术乡建’活动邀请驻村作家、摄影达人、艺术院校教授等,为村民开展阅读沙龙、书画培训、艺术讲座,受到了村民欢迎。目前已举办活动60余场次,大大丰富了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莫干山镇党委委员章耀文介绍道。

  结合“艺术乡建”,莫干山镇打造的“作家村”“编剧村”等一批艺术村落生根发芽,通过推出“驻村绿卡”、聘任“文艺村长”、在文化礼堂设置达人工作室及互动体验区,为乡村群众带来全新的精神生活体验。目前已邀请蒋胜男等60多位国内知名作家、艺术家入驻各村。

  怎样才能唤醒乡村文化之美,赋能乡村振兴?“关键是要吸引村民广泛参与,激发乡土文化自豪感。”德清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梁建红说。

  出过4位“尚书”的洛舍镇东衡村,是中国“钢琴之乡”,也是书法家、画家赵孟頫和夫人管道昇的隐居归葬地,更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在这个村里,“艺术乡建”重点打造的是书法。走在尚书文创街上,两旁是古朴雅致的徽派建筑,墙面是按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再创作的巨幅喷绘,俯身是雕有赵体书法的石板路,街区尽头是赵孟頫管道昇艺术馆……

  “在县文联帮助下,我们多方收集作品,既为村民参观学习提供了素材,也为村里提升形象、发展文旅产业增加了底气。”在赵孟頫管道昇艺术馆内,村党委委员杨建伟指着一幅幅作品说道。

  如今,凭借赵孟頫影响力和钢琴产业,东衡村正在布局民宿、研学、钢琴教学等新业态。“预计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200多万元,为当地百姓提供近百个就业岗位。” 杨建伟说。

  劳作之余,雷甸镇双溪村很多村民喜欢舞文弄墨。每周,村里的文学和书画爱好者就聚在一起,相互学习切磋,免费指导村里孩子练字。村民周鑫龙对此非常痴迷,他说:“我要将自己收藏的100位名家书写的‘福’字,雕刻成一座‘百福墙’放在村口展示,能够装点家乡,增添一份文化气息。”

  为了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和创造者,德清县还不断推出“文艺赋美乡村行”“非遗有约”等文化活动,探索实施“菜单式、订单式”文化服务,持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互动性,“艺术乡建”之路越走越宽。

 

●文化礼堂记乡愁

  

  每到周末,禹越镇夏东村文化礼堂就笑声不断,10位年龄在45岁上下的“德清嫂”都会彩排舞蹈《知音》。来自中国舞蹈家协会、杭州舞蹈家协会会员的徐俊雅一丝不苟,认真指导。

  46岁的夏东村舞蹈队队员周红莲开心地说:“原先只能跟着手机视频学,也没有队形和动作变化,现在感觉自己像个专业演员,很有成就感,希望这样的公益课堂能再多一些。”

  近年来,德清县立足“文化礼堂 精神家园”定位,将文化礼堂打造成可供群众开展各类活动的“乡村综合体”,助力农村精神共富。2022年,德清县成功入选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示范县。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文化礼堂138座,并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夏东村是“浙江省戏曲之乡”,该村的花鼓戏等在清朝光绪年间就盛行,其语言通俗易懂、表演幽默诙谐、剧目数量庞大等特色深受百姓喜爱。为打造戏曲名家文化礼堂,夏东村与朱子松、方桂芝等本地戏曲名家签约,免费提供场地成立工作室,开设戏曲传承公益课程,培训少儿戏曲队伍3支近100人。

  不仅如此,德清还建立了“本土文艺名家库”,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书法、舞蹈、写作、歌唱、编曲等不同领域的90多名本土文艺名家,他们在文化礼堂开设“小品创作”“非遗制作”等工作室,常态化开展各类“驻堂活动”“驻堂教学”,助推本土文化更好传承。

  如今,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俨然成为了“门常开、戏常演、人常来”的“精神乐园”,滋养着德清百姓的精神生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