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经济
让创新“金点子”变成市场“金果子”

2025-02-28 16:53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元仲 陈苑

元 仲  陈 苑

 

  日前,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活动周开幕式暨第二届浙江科技创新合作大会在杭州举行,活动以“创新浙江 新质未来”为主题,以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深化建设为牵引,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和成果转化平台,助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从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天眸芯”开启机器视觉“智慧之窗”,到浙江大学找出抑郁症脑机制“元凶”,再到白马湖实验室科研团队发明新型绿色甲醇低碳燃料……近年来,浙江科技创新成果百花齐放,创新活力驱动全省科技发展百舸争流,一个全链条、全周期、全要素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加速建立。

 


深挖集成改革主动力

 

  智能仿生足式机器人、室外轮式巡检机器人、光敏/温敏变色凉感面料……在2024年的“科技双11”活动中,多项贴近民生的“浙里好成果”在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直播间与大众“见面”。成果完成人化身网络“主播”,详细介绍成果的技术亮点、应用场景、合作方式等,不到两小时的直播吸引了超10万人次在线观看。

  依托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浙江常态化开展成果直播和线上拍卖,让科技成果转化“迈向”充分市场化的价值发现、流转和变现一体机制。目前,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已集聚技术经理人、科技服务机构等,提供基于成果交易的咨询、评估、保险、融资等全流程标准化服务,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企业家和服务商汇聚于此,共建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

  近年来,浙江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坚持需求拉动、供给驱动双向发力,深化全链条全周期科技成果转化集成改革,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营造有利于原创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创新生态,一幅“市场来主导、主体有活力、制度去保障”的画卷正缓缓展开。

  在“先用后转”上见新意——基于多年的创新试点,浙江已建立“135”先用后转体系,并积极探索构建“先用后转”成果池,以实现科技成果资源化利用、体系化对接。

  在风险减量上出实招。浙江引入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鉴证评估中心,构建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识别、评估、预警、补偿等全过程服务机制,以“保险+服务+科技”的风险减量模式,让创新更有“底气”。

  在体系规范上做文章。浙江制定发布《科技成果公开交易规范》《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规范》省级地方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科技成果公开交易和科技成果转化内控管理的“有标可依”。

  在协同联动上下功夫。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双百千万”专项行动,省市县共下成果转化这盘棋;打造“浙里好成果”品牌,让更多好成果联动资本、走入企业;健全“新知新质圆桌会”工作机制,凝聚科学家、企业家和金融家等各界人士的力量,齐心协力破解科技创新这道“必答题”。

 

凝聚协同攻关大合力

 

  前不久,浙江数据资源体系创新联合体开展的“面向跨云跨域复杂场景下的数据高性能跨域互操作关键技术研究”通过中期验收。该创新联合体汇聚了蚂蚁集团、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数梦工场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及高校,自2023年7月获批以来,已孕育了一批关键技术成果。

  在浙江,这类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纵向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力量、横向联合高校院所平台力量,“齐心协力”瞄准产业共性问题,“强强联手”承担重大攻关任务的模式已不再陌生。数据显示,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和重大科技攻关任务需求,浙江已组建34家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和19家项目型创新联合体,攻克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硬核支撑。

  促进众多尖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服务于产业是浙江组建创新联合体的初衷所在。

  近年来,浙江积极开展科技成果中试和示范应用,鼓励创新联合体推进多主体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验证平台建设——科技成果通过中试验证后优先在创新联合体内部转化,并直接进入牵头企业供应链,而非仅供单个企业应用。同时,创新联合体可以组建共享专利池,搭建专利许可交易平台,开展专利池内部交叉许可和统一对外授权。

  这一举措有效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紧贴产业实际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让企业从‘出题人’向‘答题人’‘阅卷人’过渡。‘抱团作战’产生的科研成果在产业内落地转化,让成果既上‘书架’也上‘货架’。”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进一步融通,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将加速嵌入产业链,让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小气候”成为助力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生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共绘科技金融新图景

 

  2024年7月,浙江巨久轮毂有限公司申请了磐安县推出的科技信用担保贷款服务,作为当地第一家获得科技信贷的企业,公司通过科技信用担保向建设银行磐安分行贷款800万元,全部用于新产品和新设备的研发,生产效率和新产品产值率大幅上升。

  这是科技金融“护航”企业创新的生动案例。为把金融领域的制度红利转变为企业内部的创新动力,有效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融资难题,浙江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做好“金融+科技”的文章,为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车间提供了源头活水。

  在省域层面,浙江科技部门会同省金控集团完成110亿元科创母基金组建,重点布局前瞻性、引领性和颠覆性技术成果;推广创新积分制,助力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工作,推动1100多家企业进行融资对接,再贷款审核金额位居全国第2位。

  与此同时,浙江建立专属融资服务机制,让创新链和资金链更好衔接上,浙江科技部门联合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等单位,推出“浙科贷”产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最优贷款利率,惠及企业3万多户;联合太平科技保险推出科技成果转化“先用后转”履约保证保险产品,截至2024年底,已有6300余项成果向企业“先用后转”,累计免费试用2400多次。

  各地积极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让科技金融成为创新加油站。杭州市余杭区瞄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和研发风险大等“困境”,推出“护苗贷”“创新保”和“人才担”等多款科创金融产品;嘉兴市探索建立“投、贷、保”联动机制,加快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衢州市创新推出“科创贷”“科创转”和“科创保”组合产品,为成果转化进程“保驾护航”……

  迎着“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号角,浙江步履不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