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解海洋塑料污染治理难题 |
|||
|
|||
|
王 雯 一条印花丝巾、一双轻量化跑鞋、一个汽车塑料配件……走进台州市“蓝色循环”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扫一扫产品上的二维码,会发现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物品有着同样的成分:海洋塑料再生粒子。 这里首创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通过“市场化垃圾收集—国际化认证增值—高值化资源利用”全链条,将海洋塑料垃圾变废为宝,也将治理难题转变为共富红利。2023年10月,“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2024年,这一模式实现浙江省沿海县(市、区)全覆盖。 海洋垃圾上岸 在距离台州市区52公里的大陈岛,随海水漂来的塑料瓶被留在岸上,身穿蓝色马甲的黄海宾赶紧上前用夹子拾起,装进回收袋。拾捡完海滩的垃圾,他又继续和伙伴们驾船出海,打捞大陈岛附近海域漂浮的海洋塑料。 今年61岁的黄海宾是岛上土生土长的老渔民,“蓝色循环”项目落地大陈岛后,他有了新工作:不仅承包了陆上垃圾回收站,也负责海上垃圾的清理,每个月能多赚1000多元。 像黄海宾这样的一线收集人员正是“蓝色循环”模式的起点,背后是当地政府推出的“高价回收+公益性岗位”双轮驱动模式,岛上居民不断加入。 “‘蓝色循环’项目为海洋减塑,也助百姓共富。”大陈岛小蓝之家的家长(站长)孔晨说,2021年接触“蓝色循环”项目以来,岛上的环卫工人、30多名渔民、众多岛民便陆续参与其中。“项目给他们带来不少增收,渔民们受到激励,出海时会有意识打捞一些废弃渔具、塑料瓶。2024年,经我们站点运出的海洋垃圾就达20多吨。” 在浙江,众多沿海居民主动加入拾捡垃圾的队伍,出海渔民也会把海漂垃圾、破旧渔网和船上生活垃圾收集起来带回陆地,这些塑料垃圾在“小蓝之家”等规范化海洋垃圾收集点经过分拣、压缩和打包后,被运往再生工厂重新加工。 作为全国最大单体海洋塑料回收项目,从2020年“蓝色循环”模式试点开始,到今年7月,该项目已累计收集海洋废弃物8.89万吨,其中塑料废弃物5.99万吨,减少碳排放约7.7万吨,4300平方公里海域得到减负的同时,也带动了渔民增收。 垃圾高质回收 这些从大海捡回来的塑料垃圾,最终去了哪里? 走进“海洋塑料蓝色工厂”——台州齐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车间,一辆辆重型垃圾车满载着压实的渔网、蟹笼和船绳,正排队等待“改过自新”:经过斩料、清洗、切粒等数道精密工序,曾经的“海洋杀手”蜕变为一颗颗晶莹剔透、米粒大小的再生塑料颗粒。 加入“蓝色循环”后,该企业生产线迅速从1条扩至5条,年处理海洋塑料废弃物2万吨。数据显示,每万吨再生塑料可节省原油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5万吨,企业还享受了70%的退税优惠。 而在台州市黄岩区江口街道的海洋可持续发展产业园内,“蓝色循环”海洋1号工厂正在加快建设。该项目总投资3.3亿元,占地26.9亩,计划建设6条海洋塑料粒子生产线,用于回收处置废弃塑料瓶、渔网、渔绳、渔盘和浮球等海洋垃圾。 “工厂投产后,我们6条生产线总共可年产3万吨的海洋塑料粒子,预计年产值达3.6亿元。它将会是国内最大的海洋塑料处理工厂。”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敏介绍。 如何证明这些塑料垃圾是来自海洋、岸滩而不是陆地?可视化追溯,破解了“从海洋到货架”全流程监管的全球性技术难题。 在蓝景科技有限公司的后台上,可以看到整个台州海域的所有渔船,包括渔船实时的定位、船速等信息,推断并掌握渔船真实的垃圾产生情况。在垃圾收集、运输、回收利用和出售等过程中,公司运用视频记录、赋予二维码以及区块链等技术,进行全链条并且不可篡改的记录,在最终产品上也能够通过二维码查询到全链条的行为。 要让循环走下去,同样需要市场认可。在当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相关塑料公约以及欧盟的塑料税等政策措施,都要求新产品中必须添加再生塑料以替代原生塑料,以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这些因素,“蓝色循环”回收的优质塑料获得认证,就能在国际市场实现高值再利用。 目前,众多投身“蓝色循环”项目的企业,已成功与多家国际头部企业达成生产、销售合作,顺利打开国际海洋塑料再利用的高端市场,让“蓝色循环”更加可持续。 广撒“蓝色种子” 多样的产品形态和经营路径,进一步展现了海洋再生塑料的广泛应用潜力,也让更多人看到“蓝色循环”的更多可能。 设置在宁波市奉化区莼湖街道的“海洋伙伴”环保舱,还有另一个“身份”——宁波首家有海洋环保公益基因的咖啡馆“浠嗨咖啡”。游客投递海上塑料瓶不仅可以换取“碳积分”、兑换咖啡;还可购买再生塑料制成的生活用品,并通过环保、文旅、商业等多场景结合,形成可持续的长效生态价值链。 目前,“海洋伙伴”环保舱已成为本地生活App的热门打卡点,吸引线下人流量超1万人次、线上访问量10万人次,成为展示奉化海洋生态治理的重要“窗口”。“顾客消费后,我们会捐出相应的公益金,用于海洋保护、助学等公益事业,目前已捐出逾万元公益金。”“浠嗨咖啡”负责人刘雅兰说。 “海洋减负—渔民增收—环境友好”之路越走越通畅。10月1日,全国首部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地方性法规《台州市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规定》将正式施行。针对“蓝色循环”模式运行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难点,例如收集能力不足,资金、土地要素保障等问题给出支持举措,更好推动“蓝色循环”治理模式的复制推广。这颗从浙江出发的“蓝色种子”,正在其他沿海省份落地发芽。 在福建宁德的海岸边,浙江的环保企业带来“变废为宝”的理念。他们在海边渔村设立废旧渔网回收点,从渔民手中收购这些“海洋垃圾”。这些渔网经过分类、清洗、破碎后,被运往再生工厂熔融重塑,变成柔软的再生尼龙颗粒后,做成环保纱线,织成时尚品牌的服装、配饰。“没想到这些破渔网还能做成这么漂亮的衣服。”一位老渔民笑得眯起了眼。 2024年6月,浙江和上海、江苏的生态环境部门联合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和海洋垃圾清理长效机制。该模式也向山东、福建、海南等省份复制推广,为我国沿海省份提供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