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
百年匠心执一扇

2021-10-22 10:41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朱诗琪

朱诗琪

 

扇子与杭州有着不解之缘,而王星记扇正是杭州一众“雅扇”的鼻祖。从1875年创始王星斋扇庄至今,王星记已走过100多年的岁月,一代代制扇人传承杭扇制作技艺,始终坚持纯手工制扇。正是因为这百年传承的匠人精神,让它成了今天人们心中能够代表杭州这座城市的“名扇”。2008年,王星记扇制作技艺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王星记的前世今生

    

南宋时,杭州已出现了许多制作扇子的店铺,且大多集中于今天的清泰街与河坊街之间,长达二里,被宋高宗赵构命名为“扇子巷”。清光绪元年,王星记扇庄就诞生于此地。

王星记的创始人名叫王星斋,出身于三代扇业工匠之家。他自幼跟随祖父和父亲学习制扇工艺,深得家传,年轻时就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制扇能手,尤其精通扇制工艺中的砂磨工艺。

后来在同为制扇师的岳父和妻子的帮助下,他开出了一家制扇工场,也就是如今王星记扇业的前身——王星记扇庄。王星斋擅长开创新品种,也在经营管理中下足功夫,将扇品带到了上海、北京等地,逐渐成了杭州扇业巨头。

1929年,杭州举办第一届西湖博览会。王星记扇庄第二代传人王子清认准这一时机,将王星记扇庄改名为“王星记”,并以“三星牌”商标向有关部门注册登记。博览会上,王子清精心挑选了各类精品扇子参展,受到了国外大商行的欢迎,“三星牌”扇子和“王星记”这个品牌由此走向国际大市场。

到1944年,王星记扇庄出品各类扇子14400把,扇子也日渐精致,成为当时国内质量最好的精品扇之一,广受戏剧界名人的青睐。京剧大师梅兰芳演出《贵妃醉酒》时用的象牙泥金牡丹花卉扇,就出自王星记;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时,使用的也是王星记制作的全本黑纸泥金扇。

如今,王星记扇品已达15大类、400余种、3000多个花色,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唯一的传统手工制扇“老字号”。

 

黑纸扇的匠心传承

    

王星记在多种制扇工艺上一枝独秀,如檀香扇、绢宫扇、白纸扇,但令王星记声名鹊起且独具风格的还是由创始人王星斋在杭产油扇基础上推出的黑纸扇。它曾多次作为杭州特产进贡朝廷,有“贡扇”之称。

锯料、劈篾、编晒、蒸骨揩油……一把黑纸扇,必须经过86道工序,再在库房内放置到气味彻底蒸发掉,才允许出售。而如今的王星记黑纸扇依旧延续了旧时的86道工序——从一片毛竹开始,削成扇片后,每片都需经过数千遍的砂磨,数十遍的打光,再加上糊面、折面、上色、刮砂等扇面工艺后,才能制成一把经久耐用的黑纸扇。

王星记制扇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孙亚清说,黑纸扇的难得还在于其制作材料均为纯天然且不易损坏。扇面所用桑皮纸,是棕榈树皮在山上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淋直至腐烂后,打成浆做的纸。扇骨用实心的棕竹,充满纤维、有韧性,拗到180度也不会折;扇钉是牛角钉,粘扇的胶是鱼胶;扇面上用煤上色后还用天然的柿漆固色。“所以,黑纸扇雨淋不透、水煮不烂,有‘一把扇子半把伞’的美誉。”孙亚清说。

 

老字号的现代故事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空调、电扇走进千家万户,扇子的日用功能逐渐削弱。同时,随着桑皮纸、柿漆等自然资源的减少,原材料采集也变得越发困难。鼎盛时期的王星记曾有员工429人,到了21世纪初,仅剩下72人,老一辈手工艺人日渐少去,制扇工艺这项国家级非遗也一度面临着人才短缺、近乎失传的状态。

王星记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一方面,搜集、整理出较为完整的传统制扇工艺,并坚持手工技艺制扇;另一方面,针对一些将面临失传的扇制技艺,如黑纸扇制骨九法、传统戏曲人物重彩绘画技法等,进行特定的传承工作,培养了多名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王星记还实施激励和奖励措施,激发了职工学艺和创作的热情,先后培养了一批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老字号企业要想延续,就要有新的突破,需主动出击。”孙亚清认为,保护的前提是得有市场,而创新与突破是打开市场的必经之路。王星记主动拓展市场,开拓销售渠道,通过对接世博会、杭州G20峰会、旅游文化节等大型国际项目走向世界。

王星记还紧紧抓住年轻人这个群体。年轻人喜欢时尚,就开发有个性、有亮点,让人耳目一新的扇子。曾经,扇子是日用品、说书唱戏的道具,现在扇子已日渐成为修身养性之物、娱乐把玩之品、人情往来之礼,甚至与插花结合做成家居装饰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