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
千年信俗潮神祭

2021-05-08 16:00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周郁斌

周郁斌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农历八月十八不仅是最佳的观潮日,还是传说中钱塘江潮神的诞辰。海宁当地每年都要在这一天举办祭祀潮神仪式,祈求“浙水安澜”“国泰民安”。海宁潮神祭祀寄托着民众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充分体现了沿江百姓不畏艰险、抵御潮害、祈求国泰民安的强烈愿望,传承至今,绵延不绝。2014年,潮神祭祀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海宁潮神祭祀 张庆中 摄


敬畏自然

  

钱塘江涌潮虽为天下奇观,却给沿江人民带来过深重的灾难。每到农历八月,其潮涌尤甚,也是潮患最厉害的时候。史料记载,三国时期“太元元年八月朔大风,江海涌溢,平地水深八尺”;北宋政和三年“海岸崩毁,浸坏民居,自仁和之白石至盐官上管百有余里”……民间传说,这些潮患是潮神在作怪。

敬畏于海宁潮的巨大破坏力,当地百姓以忠臣良将、抗潮义士、筑塘功臣为原型,立庙祭祀潮神,祈求“海涛宁谧”。他们信仰的潮神主要是伍子胥,相传农历八月十八是伍子胥伏剑之日,尸身被投入钱塘江中,他起怒潮以泄己怨,沿江人民定此日为“潮生日”,在江边设祭,以安冤魂。

历史上的潮神还有文种、霍光、钱镠等,基本是“神人同形”,都有着生动的人物个性与治潮抗灾的感人情节,并与海宁整个治潮史的各个阶段相呼应衔接,如采用石囤木桩法修筑海塘、改柴塘为石塘等。

潮神祭祀最初由沿江百姓积习成俗,一般以敬香祈祷为主,后来逐渐演变成祭神祈安、弄潮示勇的大型民俗活动。民间的潮神崇拜哺育催生了统治阶层的潮神祭祀。宋元明清时,钱塘江海宁段海塘屡毁屡建,历朝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潮神祭祀活动,派高官到海宁盐官海塘主持祭祀典礼、宣读祭文或诏谕。民国《海宁州志稿》载,清雍正七年八月二十三日下诏“发内帑十万两于海宁县地方敕建海神之庙”祭祀潮神,并由太常寺颁定祭祀仪制,是潮神祭祀仪式的最高峰。

 

涵养文化

  

与海宁潮相处的漫长过程中,有关潮神的神话传说、沿江百姓的弄潮壮举、历代官民共同抗潮护堤的事迹、钱塘江沟通南北物流的盛况等,构成了当地深厚的历史人文精神积淀。

一方面,出于对海宁潮的敬畏,各种有关于海宁潮的民间故事、传说、歌谣和谚语应运而生,《钱王射潮》《制龙王》《铁牛镇海》《观音借地》《造钱塘》等一系列极具代表性的潮神传说在海宁民间口耳相传。

另一方面,为抵御海潮侵袭,海宁先民形成了修建捍海塘的传统。到了清代,皇家特别关注钱塘江海塘的修筑。乾隆曾4次驻跸海宁陈阁老家,民间有很多传说,更实际的原因是海宁海塘的北面是宽阔的太湖平原,“太湖熟,天下足”,钱塘江影响着“天下粮仓”的稳固。

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督造,鱼鳞石塘和海神庙等海塘水利工程和潮神祭祀场所得到了完善,并留下了雍乾父子治潮碑文和70多首咏潮诗词。

从敬畏大潮到祭拜潮神习俗的形成,从潮进人退到鱼鳞石塘工程的建成,从最纯朴的塘工号子到观潮节祭潮神表演的盛行,潮神祭祀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不再是简单的畏惧或者征服,而是欣赏与和谐共存,孕育出“猛进如潮”的海宁精神。

2016年杭州G20峰会期间,正值钱塘江大潮。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讲话中引用宋代文人潘阆的诗词“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勉励二十国集团擎创新之“旗”,弄时代之“潮”,勇做世界经济的“弄潮儿”。


造福一方

  

民国中后期,官方祭祀潮神仪式被迫中断,直到1994年,海宁市人民政府确定并恢复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在海神庙举行潮神祭祀仪式,传承保护了官方祭祀潮神的完整程式,至2020年累计举办了27届。

历次观潮节庆典中均有大型民俗演出,将“水军操练”“渔子弄潮”“强弩射潮”“乾隆祭潮”等民间习俗内容以歌舞的形式在舞台上展演,演绎和再现历史上的祭祀潮神盛况,场面恢弘,吸引八方游客前来观看。

海宁借此以潮兴旅、以潮会友,融观潮、旅游、经贸、文化活动于一体,充分发挥“天下奇观海宁潮”的旅游资源优势,将潮神祭祀与中国钱江国际(海宁)观潮节相结合,活动享誉海内外,有效地提升了海宁的知名度,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016年12月,盐官旅游开发合作项目开启。随后,专业团队进场,沿着盐官古城原有的肌理,对古城进行彻底的焕新改造,打造“盐官音乐小镇”。目前,项目累计开工56万平方米,预计2022年对外迎客。届时,以海宁潮神祭祀为代表的盐官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将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典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