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
十里红妆别样红

2022-08-31 11:54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赵辰勉

赵辰勉

 

“千工床、万工轿,十里红嫁妆”,这种喜庆的婚俗曾长期盛行于宁海及浙东地区。在宁海,每逢婚嫁,嫁妆大到床铺家具、小到针头线脑,一应俱全。迎嫁妆队伍更是浩浩荡荡,绵延数里,十分气派,当地称之为“十里红妆”。

十里红妆规模声势之大、器物门类之齐全、制作工艺之精湛、艺术价值之高,均为全国罕见。这一民俗,经代代传承,逐渐演变成婚嫁的代名词和明媒正娶的符号,更是四乡八村文化交流的重大活动。2008年,“宁海十里红妆婚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海十里红妆文化园

    

源于传说

  

像很多传统习俗一样,宁海十里红妆也源自一个美好的传说故事。北宋末年,当时的康王、后来的宋高宗赵构,南逃至宁海境内,追兵将至,无路可走。一位善良的村姑将其藏于箩筐之中,并且给追兵指了错误的方向。赵构登基之后为了感谢姑娘的救命之恩,就下旨赐予浙东女子在出嫁时可以享受凤冠霞帔和半副銮驾的待遇,并且所有嫁妆都可以雕龙刻凤。故而有了“村姑救康王,浙东女子尽封王”的美谈。

然而传说毕竟只是传说,从历史经济发展来看,浙东一带虽然确实是从南宋开始逐渐发展,但是还远没有达到家家奢靡的程度。在明朝时,浙东甚至还一度面临倭患的袭扰。从各种现存实物来看,宁海的红妆婚俗达到全盛应当是清朝中后期,当时海运交通业逐渐发达、民生逐渐富足,不惜财力为女儿置办红嫁妆慢慢成为当地风俗。

据《宁海县志·风俗篇》记载,清朝中后期的婚嫁习俗流程已经非常细碎繁复,整个流程可以分为议婚、过书、行聘、寄岁、送吉、轿羹等十多个阶段,涉及的习俗更是达上百类。庄重的婚嫁礼俗,加之红妆器物特有的制作工艺,一起形成了宁海十里红妆婚俗,也让“千工床、万工轿,十里红嫁妆”成为浙东家喻户晓的婚嫁景象。

  

敬在礼俗

  

准备嫁妆是个复杂的过程,做嫁妆要选择黄道吉日。红妆器物包含了木作、雕作、漆作、竹作、铜作等“百作手工”,也集中了雕刻、堆塑、描金、勾漆、填彩等工艺手法,可谓是中国婚俗传统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婚礼前,父母会在嫁妆中的木桶、瓷瓶里装满各种果实和种子,祈求女儿婚后早生贵子。而结婚仪式中所需的红鸡蛋、花生糖、花色糕点,也必须在出嫁前准备完毕。

嫁妆队伍中马桶最为讲究,要在天亮前由新娘的小叔子悄悄挑走,嫁妆和新娘的花轿要按小叔子挑马桶的原路行走。“马桶又称‘子孙桶’,是神圣之物,维系着生育大事,小叔子挑着马桶先期到达男方家,以合早生贵子的吉兆。”宁海十里红妆婚俗传承人何晓道说。

十里红妆,花轿居中,抬的抬、挑的挑,喜气洋洋。大户人家的嫁妆,从针头线脑到雕龙刻凤的箱、柜、桌椅、桶、盘、篮、盒以及铜锡器具,样样齐全。所有器物都缠着红绿丝线,用染红的棉花做垫子,以便绳子捆扎,竹杠上也缠着红纱线,由年长者用俗称“扒脚”的绳结把嫁妆和竹杠捆牢。大件抬、小件挑,整支红妆队伍流光溢彩,仿佛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洋溢着吉祥喜庆。 

    

灼灼其华

  

在宁海十里红妆文化园,一顶精美绝伦的万工轿总是能吸引参观者的目光,成为最受欢迎的展品之一。轿子上用黄金打造了和合二仙等象征着吉祥如意的装饰,雕刻贴金涂银,并配有彩绣,宛如一座黄金打造的宝龛。

“千工床、万工轿”是红妆器物的核心,前者为“一生做人,半世在床”的重要家具,后者则是女子一生只能体验一次的存在。因此各家各户无不要求工匠在这两件器物上巧夺天工。

时代潮流不断变化,现代人推崇更加自由简单的婚庆习俗,虽然十里红妆不再盛行,但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幸福婚姻的追求是不变的。 

近年来,宁海加强对十里红妆婚俗的传承、保护与利用,开发十里红妆文化旅游项目,壮大红妆主题精品游线,形成以婚俗文化体验、文化养生旅游为主,婚宴美食、手工业体验和节庆旅游为辅的“2+X”文旅产业,助推红妆产业化发展。

2003年9月,宁海创建十里红妆博物馆,目前收有藏品1000余件。红妆走出了另一番天地,由其衍生的各种文化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为后人研究江南地区婚俗文化提供了实证。

十里红妆同时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东方婚俗的迷人风采。2007年,“万工轿”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上展出;2014年,民俗风情舞剧《十里红·女儿梦》登上美国纽约林肯中心;2016年,宁海十里红妆婚俗亮相“东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