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推进更高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
|||
|
|||
宁 霞 碧海环绕,金沙绵延,村道整洁,民宿错落……盛夏晴空下,星罗棋布的岛屿宛如明珠散落,海上花园城市舟山焕发新彩。 2023年7月以来,舟山市作为市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省级试点,紧扣“基本”和“一体化”两个关键词,打破县与区、城与乡、岛与岛的政策界限,112项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标准统一,23项基本公共服务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 普陀区展茅街道黄杨尖村路下徐文化礼堂 人口集聚 破解“千岛之城”服务难题 近日,在嵊泗县菜园镇金平幸福驿家,50余位迁居老人正围坐一起,欣赏县文化馆带来的文艺演出。87岁的陈英娣老人笑道:“现在享福了,在这里住,儿子女儿也放心。”其子张世海说,过去老人住绿华岛时,单程乘船时间就要40多分钟,如今骑电动自行车10分钟就能探望。 截至2024年底,嵊泗县已完成东库岛、东绿华岛等5个偏远小岛整岛迁居,3年来累计4300余名外岛群众流向泗礁本岛。今年将全面完成滩浒岛、西绿华岛2个小岛迁居计划,实现建制乡镇以下小岛常住人口应迁尽迁。 素有“千岛之城”美誉的舟山,人口居住分散,资源共享性差。舟山市把人口集聚作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可及的前提和关键,深入实施新时代“小岛迁、大岛建”工程,加快引导小岛渔农村人口向本岛、大岛集聚,实现“人口向大岛聚、服务随人口走”,着力破解“小岛空心化、服务低效化、城乡二元化”矛盾。 通过建立“摸排—预测—规划”动态机制,舟山市出台渔农民集聚、迁居方案和16个岛屿迁居子方案,以精准“一张表”推进整体迁居。针对27个空心村,推行相对集中的居家养老模式,引导群众迁居集聚,享受迁居地政策与便利。取消户籍限制,围绕群众“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在实现309个事项跨区域办理基础上,进一步推动120个事项跨县域都能办。开发统一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打破信息壁垒,为群众提供精准服务。 为打消群众“迁出去会不会吃亏”的顾虑,舟山市还将住房保障范围扩展至小岛进城渔农民,并实施“权随人(户)走”,保持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三不变”,破除渔农民迁居后顾之忧。 通过一系列举措,两年来,舟山市稳步推进16个小岛整岛迁居,目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通过人口集聚降低公共服务成本30%以上,为实现更高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资源整合 织密海岛民生保障网络 去年年底,舟山市印发《舟山市“1+4+N”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2024—2027年)》,实施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进一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可及、优质共享。 拉平标准、补齐短板,要素资源从“县域循环”向“市域统筹”转变。为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舟山市聚焦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渔农村延伸辐射。在全国首创《舟山市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指导手册》,通过制度集成助力特困老人安享幸福晚年;家庭医生“一地签约、全市共享”的舟山经验被省政府优化推广为“一地签约、全省共享”民生实事项目。 聚焦“上好学”,加快学校新改扩建,新增大岛学位1.4万个,实现中小学生在大岛就学、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两个100%;深化教职工编制“市管县用”,推进“托育教育一体化”,探索“共享教师”用人模式,84名教师市域共享惠及学生4150人。 聚焦“有医看”,推进公立医院结对和乡镇卫生院资源整合,常态化开展岛际间“健康方舟”巡回医疗,群众“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畅通生命通道,构建海陆空一体化院前急救网络,急救响应时间大幅缩短;建立罕见病医疗费用多层次补助机制,实施新生儿“出生即参保”政策。 聚焦“养好老”,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制度,撤并小岛养老机构改为县域集中供养,床位利用率提升至82%,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为100%。今年5月上线“舟到养老”平台,根据老年人高频服务需求,设立六大类基本服务及其他增值服务,实现“线上点单、线下服务”全过程闭环管理。 坚持“钱随人走”“钱随事走”,财政资金不断投向民生领域。去年以来,舟山市教育领域新增一次性投入超10亿元,医疗领域新增投入2.2亿元,便民领域新增投入0.97亿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市域统一,2024年增加到每人每月2007元;100.2万名基本医保参保人员,实现长护险一体化参保、无差别享受。 共富共享 激活城乡融合内生动力 走进黄杨尖村庙后自然村,一幅幅融合渔家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大型墙绘,让原本灰暗的墙面焕发新颜。“现在周末来拍照的游客特别多,小店生意都好了不少。”村民李阿姨欣喜地说。 2022年6月,舟山市首个“没有围墙的创业园”落地展茅街道黄杨尖村。自此,黄杨尖村努力把创新的种子撒到每一处乡间田地,把创业的旗帜插到每一间闲置农房,引入村咖、研学、艺术乡建等领域主题店铺52家。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量突破72.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4700万元。 近年来,舟山市积极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畅通城市资本、人才、技术下乡渠道,同时助力乡村特色产品与文化走向城市,建立共富联结机制,促进渔农民就业增收多元化,绘就海岛共富新图景。 强链补链,让海岛土特产更“圈粉”。实施海岛“土特产”精品培育工程,培育“一条鱼、一粒贝、一片叶、一颗果、一间房”等七大类十条产业链,“一条鱼”产值突破1200亿元。嵊泗县聚焦万亩贻贝,打造55家“共富工坊”,养殖户户均收入超20万元。定海晚稻杨梅、登步黄金瓜、蚂蚁岛虾皮等农渔产品销往全国。 通过片区组团发展,将分散的乡村资源整合为共富合力。定海区“古韵休闲乡村特色精品路”串联多个村庄,引入阡陌果园等农文旅项目,带动村民增收;岱山县沙洋龙头片区的1500亩流转土地变为“共富田”,成功盘活20多幢闲置农房,组团打造旅游服务商业业态街区。 截至目前,舟山全市累计建成共富带10条,打造花鸟爱情岛、白沙艺术岛等精品示范岛17个;建成“没有围墙的创业园”13家,集聚创业实体462家,带动就业4100余人。2024年,全市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195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52;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