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构建县域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
|||
|
|||
今 文 近年来,余姚市坚持“因地制宜、赋能增效、互补共赢”,持续壮大城乡产业,不断缩小“三大差距”,加快构建县域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024年,余姚市捧得“浙江制造天工鼎”,获乡村振兴工作省督查激励、省考核优秀单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2.8%,城乡收入倍差缩小至1.55,第15次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 “青春开造!我为四明山野想个招”青创活动 壮大县域经济厚植“新优势” 2024年,余姚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首次突破6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增速达19.7%……9项经济数据居宁波市榜首,为县域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产业是城乡融合的核心动力,更是共同富裕的硬核支撑。”余姚市委书记傅贵荣说。近年来,余姚市一体布局城乡产业,以先进制造业集群为牵引,构建智能光电、新材料、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三大优势产业矩阵,推动中意生态园、经济开发区等平台迭代升级,不断厚植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优势。 支柱产业提质。深入实施“双轮驱动”战略,迭代打造“2+4”现代化产业体系,半导体溅射靶材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024年智能物联、高端新材料两大“415X”产业核心区营收增速均居全省核心区首位,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加权增速居宁波市第一。 园区平台转型。持续提升“一园两区两镇”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半径,中意宁波生态园工业总产值突破530亿元,智能光电小镇创成省首批示范型数字经济产业园。启动建设黄湖泛半导体材料产业园,压茬推进总投资62亿元的17个产业项目,加快打造城乡发展新引擎。 打造企业梯队。深化“包镇联企”挂联服务,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累计实施工业用地二次开发项目95个、涉及用地2471亩,江丰电子等6家企业上榜浙江企业创造力百强,拥有境内上市企业17家、居全省县级市第一。 去年,余姚首个光电信息产业创新联合体成立,由“链主”舜宇集团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多所高校及甬江实验室等创新主体协同攻关,形成年产值逾400亿元的创新生态链。余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拥有16.2项发明专利;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94%,持续领跑宁波市。 推动产业融合开辟“新路径” 走进中国杨梅种质资源圃,荸荠种、夏至红、水晶种三大品系挂满枝头。这里不仅是全国最大的杨梅良种繁育基地,还通过“种业芯片”工程,培育出抗病性强、附加值高的新品种。产业链下游,30余家深加工企业开发出杨梅蒸馏酒、干红等系列产品,一瓶精品杨梅酒售价超千元。 作为“中国杨梅之乡”,余姚杨梅目前栽培面积10万亩,种植户超1.5万户。近年来,余姚市着力推进杨梅产业振兴,全面实施品种、品质、品牌建设,深入挖掘杨梅深加工产品,不断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杨梅旅游观光业,全市100多个主要杨梅观光点带动梅农增收超亿元。 一颗小杨梅成为致富“金果”,折射出乡村产业振兴的好风景。余姚市坚持“接二连三、跨界融合”,不断挖掘农业农村多元价值,发挥产业融合乘数效应,促进乡村产业蝶变升级。 夯实农业本底。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高效能推广稻鱼综合种养、菜稻轮作、林下经济等模式,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永久基本农田内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0.2万亩,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分别超41万亩和18万吨。 推动以工促农。大力实施“29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深化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推动杨梅、甲鱼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叶园林等一批装备制造企业投身智慧农业建设。在数字化养鸭基地,工作人员轻点手机,就能远程调控鸭舍环境;数字农业工厂里,智能控制系统自动调整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给作物精准施肥浇水……全市建成省级未来农场、数字农业工厂、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12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5%。 联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余姚市深化开展乡村“微改造、精提升”行动,打造山野农文旅IP,“梁弄古韵红色休闲线”上榜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线路。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1493.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5亿元,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优化资源配置注入“新动能” 在梁弄镇横坎头村的“红芯”植物工厂,海归高管蔡慧动动手指,就“种”下今年新一茬的水培蔬菜。绿油油的菠菜、小青菜在“全四季科技种植栽培床”上茂盛生长,一年能收19—20茬。 蔡慧是余姚本土企业江丰电子引入的海归创业团队成员之一,两年前来到村里筹建植物工厂项目,科技赋能农业,实现70余种蔬菜一年四季工厂化量产。“一手接种植订单,一手接待游客,农旅融合,亩产值能达到二三十万元,解决当地3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蔡慧说。 “90后”海归王磊带领团队研发杨梅智能分拣系统,使加工效率提升70%;乡村CEO李娟依托数字营销,让四明山土蜂蜜持续畅销……近年来,余姚市迭代升级“姚江英才计划”等引才项目,深化推进现代新农人“姚振兴”等育才行动,持续激发各类人才扎根乡村的热情和活力。2024年,全市新增高技能人才8089人、总数达8.53万人,累计培育现代“新农人”4175人、农创客1297人,扶持大学生回乡创业创新816人次。 产业振兴离不开“人、钱、地”的协同共振。余姚市持续加强顶层设计,用好改革手段,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让沉睡资源活起来、分散资金聚起来,为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用好改革“关键招”。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在全省首创数字化“土地超市”、农村“产权超市”,实现资源变资产、“包袱”变财富。目前,已推动23.97亩土地入市、带动村集体增收1608.8万元,盘活闲置农房1289宗、促进户均增收近万元。 强化资金“硬支撑”。制定实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53条,高效落实4.26亿元财政资金,助力发展“大三农”“大智造”“大商贸”“大文旅”。积极争取4.8亿元增发国债、1.8亿元专项债,推动陆埠镇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示范工程等7个重大项目提速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