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5年第十三期>城乡融合 共富共美
​嘉兴市:争当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典范

2025-07-15 15:19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杨永昌

杨永昌


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嘉兴考察时指出,“嘉兴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

20余年间,嘉兴市始终牢记嘱托、久久为功,创新实施“六改六融”,围绕城乡规划、城乡产业、要素配置、民生服务、生态环境、基层治理6个融合领域,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初步走出了一条“左手繁华都市、右手和美乡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如今,嘉兴市全域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省级缩小“三大差距”综合试点,所有县(市、区)进入中国城乡统筹百佳县市榜前40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51,“城乡融合看嘉兴”金名片越擦越亮。  


 

海盐县丰义村


促进城乡要素流动


曾经急救车抵达村民家需30分钟,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几乎为零;如今10分钟内快速响应,心肺复苏成功率大幅提升……这是发生在嘉善县大云镇的故事,也是嘉兴市将医疗资源“下沉”到村民家门口的有效实践。

从建立城乡统一的医保体系开始,嘉兴市探索形成技术同城、服务同质、资源共享的大健康格局。全市已建成13个县域医共体,覆盖17家县级医院和5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从纸面目标变成现实图景,乡村不再是医疗洼地,而是健康服务的神经末梢。

城乡融合发展中,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发挥着关键作用。处一隅观全局,畅通要素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脉搏,在嘉兴乡村处处跃动。

在海盐县,于城镇鸳鸯村村民陈惠明每天晚饭后步行5分钟即可抵达24小时农家书屋,这里每月更新上百本图书,成为陈惠明的精神家园。

在桐乡市,承接世界互联网大会红利,“一网观全城、一屏控全镇、一指治村社”的治理和服务体系可见可感。石门镇墅丰村村民张新兰戴上智能手环,如遇摔倒等情况,家属第一时间就能收到通知。

在海宁市,马桥街道先锋社区投入大笔资金,建成了嘉兴首个村级康养中心,银发族在稻香中安享晚年……

目前,嘉兴市各城镇均能实现15分钟上高速、各中心城区30分钟直达、与周边城市之间60分钟互通,“15分钟公共服务圈”不断完善,“村晚”“村BA”“村运会”等先后登场,村民生活丰富多彩。


夯实共富产业根基


在嘉善县缪家村流传着一句话:“让城里羡慕农村,让农村羡慕缪家村。”

坚持点状兴起,做强甜蜜产业,缪家村以巧克力甜蜜小镇为抓手,以“旅游+工业、文创、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集聚产业,成功创建2个4A级旅游景区,集聚嘉德园艺、碧云花海、文松氧吧、华神甲鱼等十大农场,引领美丽农业开发,运营“甜蜜共富大棚”,联动科技小院及丰乐合作社等农业主体,推动农业生产总值达8600万元,村集体收益约120万元,实现了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产业振兴是城乡融合的基础和关键。从村企合作的创新实践,到集群发展的产业升级,再到特色项目的蓬勃兴起……在嘉兴,产业振兴让过去的“以工带农”变成了现在的“工农互促”,城乡既一体化发展,又形成了错位优势。

以自然资源换文旅资源,“人无我有”成为吸金石。平湖市马厩村深谙此道,“赛艇小镇”的定位让沉寂河岸蜕变为长三角水上运动新地标;海盐县丰义村将废弃矿坑化作“金钥匙景区”,20余个高端项目如珍珠落玉盘,带动周边村落共绘乡村游版图;海宁市云龙村守住蚕桑根脉,从售卖蚕茧到输出文化,研学游年接待7.3万人次。

把传统农业变智慧农业,田间地头处处高科技。在南湖区,借助北斗卫星,农户在手机上就可以操作机器进行收割;在平湖市,鱼菜共生系统把养鱼密度提升了近20倍,智联植物工厂里浇水、施肥、控温全部依靠“智慧大脑”……聚焦“人才”要素流动,经过多年培育,嘉兴市目前“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数量已近4万名、农创客达8838人。

从分散发展到一县一品,各个经济主体和平台能级持续扩大。南湖区凤桥水蜜桃延展着“甜蜜经济”,2024年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1.5亿元,惠及果农2236户;秀洲区洪合蜜梨创新采用多元化营销策略,实现了从地方特产到全国知名品牌的跨越式发展;桐乡市槜李“吃”出新意,由槜李汽水调制而成的槜李气泡美式咖啡深受游客青睐。


推动城乡融合共美


从垃圾收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到面源污染治理、农房改造等,海宁新仓村梁家墩变得更“清丽”了、秀洲区潘家浜村河道清澈见底、嘉善县长秀村萤火虫如梦如幻……乡村蝶变的故事无时无处不在上演。

20余年间,嘉兴市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深化城乡生态治理,一体推进美丽城镇、和美乡村建设,成功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区,市控以上断面Ⅲ类及以上水质比例从0改善为100%,夺得“大禹鼎”金鼎;和美乡村覆盖率66.9%,列全省第一;连续20年获评省级“平安市”称号。

人与自然更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有温度。在社会治理领域,将视角回溯到2013年的桐乡市高桥街道,因为高铁的开通,全镇进入大开发、大建设阶段,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多数问题是由拆迁补偿引起的,给政府管理带来巨大压力的背后,是我们一直没有找到医治社会转型期‘疑难杂症’的药方。”回想当时,高桥街道负责人依然感慨万千。

一镇的苦恼,也是全域的挑战。由此开始,嘉兴市在全国率先开展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探索实践。经过多年努力,“三治融合”已发展为浙江省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品牌。2017年,“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多年来,嘉兴市坚持把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桐乡市推出婚丧宴请“瘦身菜单”,减出乡村善治新风尚;平湖市推行“股份分红+善治积分”,绘就村强民富景美人和新画卷。

展望未来,城乡融合的路径更加清晰,在持续完善“141”基层治理体系,大力推广“三治融合+”等模式中愈发鲜明。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