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生态文明
将“垃圾革命”进行到底

2022-02-28 16:29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沈 林

沈 林

  

垃圾分类,一端连着绿水青山,一端连着百姓的品质生活,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场大考,也是推动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的一次深刻革命。

近年来,浙江以源头减量、回收利用、能力提升、文明风尚等行动为抓手,城乡联动、深入推进“垃圾革命”。目前,这场“绿色革命”,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总牵引下,不断为提升人居环境面貌注入新活力。截至2021年底,浙江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已达98%以上,生活垃圾总处理能力达9.76万吨/日,成为全国首个生活垃圾“零增长”“零填埋”省份。


余杭垃圾分拣中心

 

源头管控

  

“请问这是什么垃圾,应该如何分类?”在杭州市滨江区春晖小学门口,学生们被这样提问,答对后再进入校园。利用废旧纸板兑换学习用品、开展废旧物品创意小制作活动、推出“剩菜剩饭称重制度”从源头减少食物浪费……校园里,融入“无废”理念的学生互动场景,润物无声。

围绕“一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五年全面决胜”的总体目标,近年来,浙江将生活垃圾治理作为美丽浙江建设和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标志性工程,垃圾分类与生态文明建设、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健康浙江、美丽城镇、“无废城市”等考核内容有机融合,逐渐形成了与高质量发展相契合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体系。

浙江先后出台餐厨垃圾和城镇生活垃圾分类两部管理办法,城镇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两个实施方案,强化了城乡垃圾治理体系的有效衔接,解决了城乡接合部垃圾分类难题。最新出台的《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则从制度层面回答了“源头怎么减、过程怎么分、设施怎么建”等问题,垃圾分类由此从市民生活中的“选择题”,变成了履行法律义务的“必答题”。

2021年11月23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执行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近年来,浙江严格落实垃圾总量控制要求,完善生活垃圾总量控制机制,推广“智能账户”“两定四分”等行之有效的分类模式,分类质量和回收利用效率全面提升。

截至2021年年底,浙江已建成省级高标准分类示范小区2999个、示范片区195个。快递业电子面单使用率99%,寄递企业使用快递循环中转袋比率达90.8%,每年可减少一次性塑料袋4亿余只。

 

乘“数”而上

  

“分类,垃圾才能真正产生价值。”德清县城乡环境生态综合体示范基地的日处理易腐垃圾量达40吨。基地负责人介绍,居民产生的易腐垃圾被运输到基地后实现无害化处理,产物经深加工后形成有机肥料商品,实现了垃圾的全处理、全循环、全资源化。

垃圾分类配套处理设施,是保障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能力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浙江以市、县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垃圾处理设施一体化建设,形成“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处置模式,按照“焚烧为主、生物处理为辅、应急填埋为补充”的原则,加快末端处理设施建设,末梢动能显著增强。

截至目前,浙江累计有137座焚烧和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分布在城乡之间,处理能力约9.76万吨/日,极大满足日常生活垃圾处理需要。

置身数字经济潮头地带,浙江各地乘“数”而上,借力“互联网+”“城市大脑”、人工智能应用等技术,积极建设完善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全链条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全链条精准管理。

绍兴市将生活垃圾分类监管平台分为源头减量、分类投放等七大功能模块,各模块按照分级、分类、分时的方式,实现垃圾分类全流程、全链条、全覆盖监管。

杭州市余杭区利用信息化、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将全区垃圾分类相关考核数据纳入余杭城市管理工作的“数据城管”信息指挥系统,有效节约了垃圾分类监管的人力成本和社会成本。

湖州市长兴县垃圾分类监管平台按照“集约建设、共享利用”的建设思路,为各乡镇(街道、园区)、社区分配使用账号,借助智能化“指挥中心”,使问题“在平台精准发现,在社区靶向解决”。

在中转站改造提升方面,浙江已制定下发生活垃圾中转站改造提升行动计划,督促各地对不合格运输车辆进行改造;组织开展垃圾填埋场综合治理,下发行动计划和现场调查指南,指导各地制定“一场一策”治理方案,全面提升垃圾运输、中转、处理综合能力。

 

循环利用

  

在浙江虎哥环境有限公司分拣中心,工作人员正从一袋袋垃圾中挑选出塑料、玻璃、纺织品等可回收物,再分别打包装箱,送往各地的下游再生企业。每一件废旧品都被打上条形码,通过扫描,废品在哪个环节、正在进入何种工序,都能进行全程监控。

“从源头上,我们利用上门回收、兑换环保金等方式鼓励居民分类,实现垃圾减量。在居民‘干湿两分’的基础上,将干垃圾精细化分拣为九大类40余个小类,将可回收利用的作为原料供给有资质的再生企业,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7%以上。”公司副总裁胡少平介绍。

废旧品摇身一变成为可循环利用的宝贵资源,这正是浙江省全域稳步推进“垃圾革命”的生动注脚。全省层面,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浙江印发了加快健全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的通知,鼓励有条件的市探索建立差别化收费机制,引导垃圾分类市场化运作模式不断成熟。

除了“虎哥”回收模式,杭州市、宁波市和金华市涌现出“鲸鱼”“灵猫”“搭把手”“考拉”等生活垃圾及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嘉兴市深入推进小微收集平台规范化建设运营,实现服务区域全覆盖、小微企业全收运、处置过程全闭环;在竹产业大县安吉,每年竹子“下脚料”和竹屑达40万吨,该县培育了15家企业,将“下脚料”制成竹纤维板、竹炭和燃料棒,实现了增值收益,为乡村产业振兴插上了新翅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浙江主动拉升标杆,锚定垃圾分类新目标:到2025年,浙江全省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100%,实现打造全国生活垃圾治理先行区的目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