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服务型网络执法监管新模式 |
|||
|
|||
王 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创造更多经验”。 法治是现代化治理的基本方式,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是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省委提出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以来,全省网信系统立足浙江平台经济发展特点,探索打造服务型网络执法监管模式,持续提升网络空间法治健全度,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杭州网信部门约谈属地网络平台 “送法入企”明边界 服务型执法的本质是执法,核心是服务。浙江通过开展“送法入企”系列活动,帮助企业厘清合规责任边界,推动企业更好履行主体责任,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 加强法律解读。聚焦人工智能、网络暴力、自媒体监管等互联网领域最新发展动向,以及互联网企业容易出现的网络风险和问题,向重点互联网企业印发助企合规提示,解读最新法律政策,明确网站平台需承担的法律责任,帮助企业及时填补法律法规掌握上的“空白点”,有效弥补主体责任履行上的“薄弱点”,尽量避免出现违法违规的“风险点”。 深化案例宣传。深入企业开展助企护企活动,与企业负责人座谈交流,分析讲解典型案例,帮助企业举一反三、查漏补缺,以案为鉴查找企业在网络信息内容管理、网络安全防护、网络生态治理等领域的问题和不足,对以往被处罚案件进行全流程复盘,防范发生类似违法违规问题。 开展警示教育。坚持寓执法于服务、融处罚于教育,以《行政告诫书》的形式入企开展警示教育,督促企业完善内控机制。如温州市鹿城区网信办创新打造“督帮服”助企工作室,针对某新生企业违法行为轻微且没有造成严重危害一事,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入企开展警示教育,指导企业限期整改违规内容,确保安全隐患“清零”。 “指导检查”排风险 近年来,浙江将行政指导、行政检查、行政回访等柔性执法措施融入网络执法,通过预警式指导、“手术刀”式检查、跟踪式回访,全面排查各类风险和问题,助力企业规范健康发展。 行政指导“治未病”。在今年大事要事多,浙江受国际国内舆论关注度高的背景下,省网信系统梳理重点企业可能存在的违规风险,对薄弱平台和环节进行分析评估,有针对性地赴大型互联网企业开展督查指导,加强风险研判和监测预警,帮助企业防“小病”之微、杜“大病”之渐、抓早抓小“治未病”。 行政检查“抓整改”。用好行政检查这把“手术刀”精准网络执法,围绕重要时间节点,针对电商、音视频等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日常巡查和专项抽查,及时发现安全漏洞并提出整改措施。如针对一些曾发生过数据泄露事件的企业,主动开展现场检查,下发《网络安全风险隐患整改通知单》,限期完成有关问题整改。 行政回访“强服务”。从“一罚了之”向“亡羊补牢”转变,主动对被处罚企业进行“回头看”检查,确保整改落实到位,有效减少同类违法违规行为。如针对某初创小微企业未经安全评估上线新应用一事,在案件办结后,主动赴实地指导企业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安全评估,有效提升企业安全防护能力。 温州网信部门对属地直播基地开展服务指导 “精准执法”显温度 在推行服务型网络执法监管过程中,浙江网信系统始终坚持“依法依规、有力有效、宽严相济、精准执法”原则,谨慎采用罚款等行政处罚措施,在彰显“力度”的同时又不失“温度”。 构建分级分类执法规则。积极融入省委三个“一号工程”,主动调研了解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全力探索服务型网络执法的“最适温度”。根据案件性质、特点、情节、影响等,摸索出分级分类执法规则,对从重、从轻、减轻处罚以及不予处罚的情形和标准予以明确。网站平台一旦发生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从严从快予以行政处罚。情节轻微且认错态度好、整改意向明显的,则能免则免、能轻则轻。 聚焦重点环节精准发力。把促进企业成长、服务发展大局落实到网络执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起案件。围绕平安护航杭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聚焦信息内容、网络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重点领域,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宁波、衢州等地网信部门对未经授权违规开设仿冒亚运会相关网站、冒用亚运会标识会徽、在短视频平台泄露亚运会志愿者个人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作出行政处罚。突出大抓基层的“增量”优势,开展县域网络执法试点,推动各地根据资源禀赋特点,探索形成“全链条办案”“规范化建设”“柔性化执法”等具有浙江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执法路径。 审慎把握行政处罚尺度。网络执法既要严格又要审慎,既要“严管”又要“厚爱”,注重在具体执法中区分不同情形。对于初次违法、情节轻微且无主观过错、及时改正的新生企业,分类采取行政约谈、行政告诫等柔性执法方式,力求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如针对某科技公司未加强用户发布信息管理一事,鉴于该企业属于初次违法,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置违法信息,具有一定从轻情节,实行“首违不罚”,并就内容安全、制度建设等整改工作进行详细指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