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治
以高质效履职护航浙中创新创造

2025-02-28 17:16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钟瑞友

金华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钟瑞友

    

  在浙中,企业创新创造热潮涌动不息。2024年,金华市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省科学技术奖11项,创历史新高;义乌获“省科技创新鼎”,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科技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双双实现零的突破;入围国家创新型城市前50强,进步位次全国最大。

  这既得益于浙中优越的创新创业生态,也离不开完善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近年来,金华检察机关作为维护社会公正、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立足职能强化全链条保护,通过严打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强化民事、行政监督,参与综合治理,为激发浙中创新创造活力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创新一体综合履职

打好知识产权保护组合拳

 

  2024年,金华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功能作用,助力培植创新创业友好型营商环境,推动检察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目前,浙中科创走廊已聚合全市50%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的研发机构、70%的高新产业投资、80%的高层次人才和90%的省级以上科创平台,“一廊串联、六城聚力”格局初具,“创新之钥、核心引擎”成效初显。

  深耕一体履职,构建知识产权检察“捕、诉、监”全链条综合保护体系。依法办理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稳妥办理本土商标海外被抢注等案件,协助权利人挽回损失、追回被抢注商标,护航国货出海。深挖上下游关联犯罪。充分发挥“捕诉一体”优势,监督公安机关立案。从严从快办结两批中央六部委挂牌督办的侵犯著作权系列案,助力文化产业规范发展。建立“一案四查”机制。对同一案件同步审查是否涉行政违法、刑事追诉或民事追责、公益诉讼综合履职情形,支持被侵害企业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54件,在英烈姓名肖像、地理标志商标等领域办理案件136件。


  深入综合治理,提升知识产权检察“防、控、治”全方位综合保护效能。构建大保护格局。联合公安、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出台《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合作备忘录》《关于建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联络员制度的若干意见》,共建信息共享、维权协作、案件协办等12项机制。开展专项保护行动。联合市场监管、版权、公安开展影视产业著作权保护专项行动,监督利用“僵尸网站”非法侵犯影视著作权案件9件12人;会同海关、杭州铁路运输检察院开展“义新欧”班列出口商品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打击制假售假犯罪。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制作《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册》、微视频,强化普法宣传,受众35万人次。基层院主动对接民营企业,探索检企“1+1”结对式、点餐式知识产权维权服务。

  深化专业建设,夯实知识产权检察“引、借、育”全流程综合保护基础。突出专业引领。全省率先成立市级院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下设五个专案团队、七个专业检察联络站,一体构建“157”品牌矩阵。注重借智赋能。搭建“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场景应用。主动融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协作格局,签订《长三角地区共同优化知识产权营商环境合作意向书》,强化跨区域知识产权信用信息共联共享。强化人才培育。开展“检察官教检察官”、跨部门锻炼、同堂培训等方式,拓宽人才成长渠道,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健全知识产权检察专业人才库,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18人。

 

构建法治护航矩阵

激发高能级创新驱动力

 

  新起点上,金华检察机关将紧紧围绕全省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部署会精神,特别是“促进知识产权创造,推动知识产权转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知识产权服务,高水平打造知识产权强省”工作要求,以检察履职现代化构建法治护航矩阵,助力打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赋能新高地。

  聚焦“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更大力度优化创新环境。严惩侵犯知识产权犯罪。重点打击侵犯商业秘密、假冒专利、网络侵权等犯罪,维护创新主体合法权益。加强对新型疑难复杂案件研究,统一执法司法标准。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建立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与科技成果转化衔接机制,加强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证券化等新业态的法律保护,促进市场化运营。打造知识产权保护品牌矩阵。围绕优势产业、重点领域、新兴行业集聚发展区域特征,深入打造网络游戏知识产权保护“婺城模式”、影视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东阳模式”、跨境贸易知识产权保护“义乌模式”,全力护航先进制造业科创成果转化应用、增值增效。

  聚焦“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更实举措点燃创新火种。坚持刑事打击与民事赔偿并重。强化知识产权案件“刑事+民事”同步审查机制,通过支持起诉、检察建议等推动民事赔偿。探索惩罚性赔偿适用标准。对恶意侵权、重复侵权等行为加大追责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坚持行政监督与公益诉讼监督联动。开展知识产权领域行政非诉执行监督,重点审查行政执法程序合法性、处罚执行率,防止“以罚代刑”“执法空转”。做好涉企知识产权案件“后半篇文章”。推行“检察官驻企实训”计划,组织干警赴头部科创企业交流,发布年度《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分析侵权趋势、提出治理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聚焦“迭代优化政策支持保障体系”,以更强联动释放创新效能。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加强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良性互动,完善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证据调取等机制。推动建立侵权黑名单制度,对接公共信用平台,净化技术交易市场。引导推进诉调结合。综合运用公开听证、不起诉公开宣告、行刑反向衔接等方式,帮助企业健全流程监控和风险管理,化解权利人维权周期长、成本高、胜诉权益兑现难等问题。跨区域协作与跨境保护并行。深化长三角知识产权检察协作机制,统一证据认定标准、案件移送规则,破解跨地域侵权案件“管辖难、取证难”问题。建立涉外知识产权维权联动机制,为企业“出海”提供法律风险评估、域外取证支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以更高标准淬炼创新队伍。实质化运作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选优配强人员力量,全力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健全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选育管用”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检察“尖兵计划”,提高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招录比例,加大上下交流、内外互派跟班学习力度。持续深化检校合作。创设专门学习平台,强化新领域新类型行业产业理论实务学习研讨,构建升级扩容的专业知识体系。建立“检察官+技术调查官”协作机制。聘请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专家辅助办案,破解技术事实认定难题。针对性安排年轻干警参与研发“知识产权保护一类事”服务场景,着力提升创新攻坚能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