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片区组团发展引领老区共富“全域红”

2025-06-30 09:59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甬组轩

甬组轩

 

  宁波市的四明山革命老区,是浙东抗日的“心脏”,全国19个革命根据地之一。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四明山革命老区调研考察时强调“只有老区人民富裕了,才谈得上浙江人民的共同富裕”,之后两次回信激励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多年来,宁波市坚持党建引领共同富裕先行示范,通过建强组织体系、培育带富先锋、招引人才回流等有力举措,持续迭代大横坎头片区组团发展模式,有效放大省级重点村示范效应,推动革命老区共富从“一片红”到“全域红”。

 

“红芯”植物工厂带动大横坎头片区村民“家门口”就业


创新区域共富机制

 

  “今年的小番茄长得真不错啊!”走进四明山革命老区梁弄镇横坎头村观光采摘基地,一串串玲珑的小番茄让人垂涎欲滴,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乘坐观光小火车,体验采摘小番茄的乐趣。

  22年前,横坎头村还是个交通闭塞、房屋破旧的经济薄弱村,人均年收入不足2700元。当地人感慨:“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为打破发展困境,全村党员干部群众主动谋变,以党建联建为牵引,联系周边6个乡村,探索大横坎头片区组团发展,通过实施农贸市场分红、建设四明山区域生态高效示范农田等举措,打造未来乡村片区观光小火车旅游线、特色休闲农业观光采摘基地等新业态。2024年,7个联建村经营性收入超760万元。

  这是宁波市依托党建联建、片区组团机制带动共同富裕的一个缩影。近些年来,宁波市创新党建引领共富机制,综合考虑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业缘相通等因素,以党组织为纽带,采取先带后、大带小、强带弱等方式,引导推动革命老区范围内的行政村之间,以及行政村与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金融机构等开展跨层级跨领域跨区域党建联建,通过要素整合、优势互补,不断拓宽党建引领先富带后富、区域共同富的有效路径。

  四明山革命老区环境优美、土壤肥沃,茶叶、樱桃、柿子等农副产品远近闻名,但村落点多面广、山区物流滞后,存在优质农产品进城难等问题。如何放大优势,让农副产品抱团“出圈”?宁波市统筹资源、发挥优势,在革命老区打造“四明红锋”共富工坊,利用农村闲置房屋土地创办工坊,为周边老区群众提供生产服务、供销服务和信用服务等一站式服务。通过统一组织体系、统一培训指导、统一资源调度、统一品牌运营,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形成成熟的产销链,推动老区农副产品实现从“地摊货”到“特供品”的转变。

  同时,邀请高校教授、行业专家担当共富顾问,为共富工坊提供组织孵化、规划建设、供需对接、技能培训等各类服务,不断提升农副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运营水平。定期举办番薯粉丝节、笋文化节等活动,开拓销售市场,打响四明山农副产品知名度,让老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端起致富金饭碗。

  目前,共富工坊累计带动四明山革命老区8个镇乡(街道)、78个革命老区村、近1000户农户,销售特色优质农产品900多万元,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选优育强带富先锋

 

  近期,梁弄镇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村社党组织书记交流会,18个村社党组织书记依次上台交流,围绕年度工作亮举措、拼干劲,营造干事创业好氛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面对农村党员老化、党组织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四明山革命老区如何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党员的带富能力?

  宁波市持续实施新时代“领雁”工程,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行动,选优配强革命老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党组织书记,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青创客”等回村任职。定期围绕村级治理、集体增收等内容举办专题培训;实施村社书记学历提升工程,持续评选兴村(治社)名师、选树担当作为好支书等党员先锋,更好发挥基层干部在推动革命老区共富先行中的“领头雁”作用。

  建立导师帮带、师徒结对长效机制。在省市县三级兴村治社名师队伍中,择优挑选10名帮带导师,筛选确定30名有干劲、有潜力、有担当的基层党员干部作为学徒。在结对会上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双向选择,平均1名导师帮带3名学徒。通过专业孵化、一线跟学、墩苗锻炼、阶段考核等方式,加强革命老区基层干部靶向培养、超前培育、压担培训,形成一个带一群、一群带一片的雁阵效应。

  严格落实村社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制度。从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实绩四个方面梳理十大类备案内容,为村社党组织书记建立“健康档案”,抓实政治铸魂、培训赋能、后备储备、严管厚爱等全链条管理,全面建强村社“领头雁”队伍。

  用足用好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等驻村力量,把高校、科研院所拥有涉农专业特长的专家作为优先选派对象,发挥驻村单位和派出单位特长优势,形成“一人驻村、单位压上”帮扶格局,为乡村发展注入创新力量。去年,四明山革命老区78个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近2亿元、经营性收入达6500多万元。

 

打造优质创富空间

 

  走进横坎头村“红芯”植物工厂,只见阳光透过薄膜顶棚,一排排蔬菜在没有土壤的架子上茂盛生长。蔡慧正在观察蔬菜长势:“这里的蔬菜每年可以生长约20茬。”她是江苏人,原来是外企高管,如今通过人才引进,担任“红芯”植物工厂负责人,和老区人民一起为实现共富梦想而努力。

  3年前,这家工厂由横坎头村和高科技企业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拥有现代化、标准化、智能化蔬菜无土栽培基地。目前,已种植70余种水培蔬菜,大棚面积2.5万平方米,集成现代生物技术、环境控制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创新元素,对植物生长环境条件进行人工干预,实现无土壤栽培、无污染生产,帮助当地40余位村民就业,年人均增收达6万余元。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宁波市找准革命老区资源优势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优势协同互动的联结点,深化“项目+团队”的引才方式,通过搭建平台、提供要素保障和发展空间,推动人才技术和项目有效对接,让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亟需的人才引进来、使用好、留得住。

  充分利用乡情纽带,挖掘老区在外人才资源,建立在外人才数据库、人才需求信息库,制作可视化人才地图,依托在外人才工作站、人才恳谈会等交流服务平台,加强日常联系沟通,通过共叙乡情、共商发展、共议项目等形式,强化联系纽带,引导在外能人、大学毕业生等回乡创业,推动资本、信息、技术等资源要素精准回归。

  宁波市积极整合部门资源,搭建线上服务平台,设立线下服务窗口,落实全方位人文关怀,帮助人才解决住房、看病、子女入学等问题。持续加大资金倾斜、金融支持等保障力度,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扎根老区,更好助推老区共富先行。

  在外创业的“90后”党员、海归硕士黄徐洁决定回村创业后,投资130万元在村里开了一家土菜馆。“店里一半的食材都来自村里,村民自产的大糕、笋干等农产品也通过我们外销。”在年轻党员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开起农家乐、民宿、大糕店……这片红色沃土的发展故事正在新时代续写。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