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在倾力推进共同富裕中扛起民政担当

2025-07-31 10:38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陈斌

浙江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陈 斌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浙江省民政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1”重要要求,聚集省委“132”总体部署,认真落实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精神,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奋力推动民政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相适应,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贡献民政力量。

 

●切实增强政治自觉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民政事业发展成效事关民心向背,最能体现党的宗旨和政府职能,最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民政责无旁贷。

  最困难最弱势群体的兜底保障在民政。低保、低边、特困等困难群众的关心救助,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关爱帮扶,他们的基本生活、衣食冷暖和精神面貌,是检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成效和底色的重要标准,是体现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发挥好民政工作社会稳定器、资源调节器和矛盾减压阀的作用。

  最基本最常见的公共服务在民政。从婚姻登记到儿童福利,从区划地名到公益慈善,从养老服务到殡葬服务,民政服务职能几乎涵盖了一个人从未出生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积极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传递给需要帮助的对象。

  最广泛最活跃的社会力量在民政。缩小贫富差距,需要发动最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支持。落实助力乡村振兴、创新治理模式、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任务,需要充分发挥浙江作为社会组织大省的优势,链接各方资源、提供专业服务、深化“五社联动”,形成社会组织承接、社工团队执行、面向社区实施的服务机制,凝聚起全社会共同奋斗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大力量。

 

●准确把握当前形势任务

 

  对全省民政工作来说,未来五年是高质量发展进位赶超的关键期,是迈向共同富裕动能升级的转型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抢抓机遇的窗口期。

  放大走在前列优势。从全国范围看,浙江经济运行稳进向好,社会信心提振显著,为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创造了良好条件。2024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83。低保人均月标准提高到1188元,稳居全国省区第一。284万低收入人口和潜在风险对象纳入动态监测,占户籍人口5.48%。慈善组织数、慈善信托备案资金均居全国首位,福彩销量和公益金筹集数连续十年保持全国第二位,孤困儿童保障和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高等级社会组织数量等多项指标居全国前列。

  抢抓政策利好机遇。近年来,浙江积极对接并推动民政部出台支持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意见,建立省政府和民政部定期协商合作机制,迭代升级了新一轮支持举措,在政策资金上予以倾斜、在试点项目上先行先试,打造了“弱有众扶”“老有康养”“善行浙江”等一批标志性成果。

  大力推动职能转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民政工作既要解决政策供给“有没有”的问题,又要解决服务质量“好不好”“优不优”的问题。在服务对象上,逐步将保障对象从特定群体向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转变,如社会救助对象向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和低收入帮扶家庭扩展,养老服务向全体老年人扩展等。在服务内容上,从物质保障为主,向物质救助、社会服务和精神关爱兼顾转变,重点关注困难群体身心健康、精神寄托等困境。在社会参与上,从主要依靠政府向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发挥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作用转变,增加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的服务供给。在要素保障上,从传统服务方式向数智化、标准化方式转变,让民政服务更便捷、更可及、更规范。

 

●书写浙江民政事业新篇章

 

  要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倾力打造“暖心民政、亲清民生”服务品牌,持续推动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聚焦共富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合理确定低收入人口对象范围,迭代升级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统,持续落实主动发现机制、探访关爱机制、“幸福清单”送达机制。稳妥推进低保省域统筹,逐步缩小地区间低保标准差距。深化“物质+服务”改革,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有序实施“善居工程”,加快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推进县级“助联体”规范运行。有序推进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市域同标,健全困境儿童监护制度,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深入实施“精康融合行动”。

  聚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事业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推进居家、社区和城市适老化改造。深入开展新时代“银龄行动”。加快建设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园,举办浙江(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打造浙江“银发钱潮”品牌。迭代优化并全面落实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大力发展普惠养老服务。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深化养老服务机构改革,推动特困人员县域“一院供养”。发展社区嵌入式护理型机构和日间照料机构。推进县域养老服务体系改革,优化老年群体助餐服务,深化养老服务“爱心卡”制度。

  聚焦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加大惠民殡葬力度,进一步减项降费优服务。加强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安葬设施供给全覆盖。全面实施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全面建立婚俗改革长效机制,推进“结婚+文旅”融合发展。深化全周期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体系建设。深化结婚生育户口“一件事”联办。积极推行水库移民城镇化安置,有力促进强城、兴村、融合。优化移民安置验收流程,深入推进移民和美幸福家园建设。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优秀地名文化,深入开展“乡村著名行动”。

  聚焦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打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围绕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稳慎有序推进小城小镇小村优化调整工作。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强化日常监管,优化完善社会团体退出机制。创新优化慈善发展生态环境,探索建立慈善激励回馈机制,支持发展慈善信托和互联网慈善,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慈善文化品牌和地标。深化“阳光慈善”工程,率先开展慈善信息统计试点。深入开展慈善领域“共富同行”计划。大力发展社区慈善,推动慈善助力基层治理。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