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5年第十五期
​“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浙江深入推进文化精品工程20年纪实

2025-08-15 11:25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郏文纲 岑文华

今日浙江记者  郏文纲  岑文华


“文化精品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时代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书写文化史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指出“浙江文化要再现辉煌,就必须创作和生产出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的文化精品,一批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一批反映时代特征、代表国家水平、体现浙江特色的精品力作”。

2005年,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对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作出一系列部署: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创新,扶持和推动文艺、社科、新闻、出版四类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文化大省品位。

20年来,浙江持续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文艺创作精品迭出,主要艺术门类创作生产在全国大奖大赛中屡获佳绩。59部浙产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024年“飞天奖”“兰亭奖”“中国美术奖”和民间文艺“山花奖”等获奖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创历史最佳成绩,浙产文化精品影响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举旗定向   春色满园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习近平同志抓文化精品创作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明确指出,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确引领文艺创作方向。

20年来,省委坚持从政治高度、全局高度来谋划和推进文化精品创作,制定出台《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新时代文艺精品攀峰行动,着力打造一批体现优秀历史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一流水准的文化精品力作,推动文艺高峰成果涌现。

20年来,浙江积极搭建促进精品创作的高层次交流展示平台,推进中国书法“兰亭奖”、中国曲艺“牡丹奖”等国家级重大文艺奖项评选长期落户浙江;设立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累计为900多个文化机构及个人提供资助;建立完善涵盖各艺术门类的文艺评奖体系,加强文艺理论评论工作……文艺精品创作的组织体系、引导体系、激励体系持续优化。

近年来,浙江文艺作品的重大奖项全面突破,2024年第十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浙江共12部作品入选,覆盖所有8个门类,入选作品数量、总得分等排名均居全国第二。如今的浙江文艺精品“百花园”,正是春光烂漫、硕果累累——

翰墨丹青,流光溢彩。从“全国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美术创作工程”到“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33件浙产精品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收藏并展出。兰亭书法双年展、“公望富春”名画回故乡等特展,见证了浙江的文化自信。

浙产好剧,叫好叫座。《狂飙》《藏海传》成为现象级作品,《黄雀》《长安的荔枝》《淬火年代》等不同类型的浙产剧集在央视播出,《里斯本丸沉没》《热烈》《万里归途》等大批浙产电影实现口碑与票房双赢;歌剧《红船》、越剧《新龙门客栈》、婺剧《三打白骨精》等舞台艺术作品推动文艺院团传承创新,出人出戏。

社科大作,赓续文脉。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累计立项课题2240余项,出版3900多部研究成果。“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收录绘画藏品12405件(套),树起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丰碑;“浙江文丛”实现浙江历代文献经典的第一次全面整理出版,成为全面认识浙江的一扇窗。

书香浙江,意兴正浓。主题出版映照时代,《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等精品佳作产生重大影响;文学创作欣欣向荣,浙籍作家作品《茶人三部曲》《日出东方》《暗算》《大江东去》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全民阅读理念在浙江深入人心,“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氛围氤氲全省。


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


与时俱进   与民同心


文艺随时代而行。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将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视为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他非常重视现实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强调要紧跟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要求“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切体验社会实践,深入思考社会生活,深深热爱人民大众,善于从浙江人民改革开放的实践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现实中发现新题材,展示新形象,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共情共鸣。浙江文艺界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从浙江人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及体现出来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中汲取创作营养,以精品力作反映人民心声、抒写时代精神,解读浙江现象、探寻未来发展。

水波荡漾,中共一大代表们相继上船,这幅创作于10多年前的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生动再现了党的一大转移到嘉兴南湖举行的场面,被誉为新时代主旋律美术创作的名篇。

《启航》作者之一、中国美院教授何红舟最近又与同事完成了新作《互鉴——举办“良渚论坛”》。他说:“通过参与一系列的美术精品创作,感受历史现场和艺术现场的双向奔赴,我们更加体会到想人民之所想、感受时代脉搏,是艺术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件件精品力作发时代强音。“百年追梦”浙江美术创作精品工程推出101件作品,回顾历史、烛照当代;大型交响诗画文艺演出《百年红船 扬帆远航》广受好评,歌剧《红船》、越剧《核桃树之恋》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大浪淘沙》等4部浙产剧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点剧目,《红船启航》等数十部主题出版物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一部部文艺佳作为人民抒写。电视剧《温州一家人》编剧高满堂走访了200多名温州创业者,《鸡毛飞上天》编剧申捷跟着义乌小商贩进货、卖货,和顾客聊天、砍价;《春风又绿江南岸》《县委大院》,电影《热烈》……浙江积极组织开展“中国梦”主题创作活动,一批蕴含浙江动人故事的浙产文艺精品,生动刻画浙江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讲述中国人民追梦圆梦的精彩故事。

艺术从人民中来,又送到人民中去。在浙江,精品创作成为沟通艺术与群众的一座座“桥梁”:新编婺剧《三打白骨精》、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青春版《梁祝》等,以年轻化的表达,为传统剧种赢得市场;“宋韵今辉”“大道无极”等现象级大展,让高雅艺术深得民心;从“送文化”到“百城万村文化惠民工程”“文艺赋美”,浙江文艺工作者、志愿者们坚持下沉城市社区、文博场馆及乡村等,开展常态化艺术展演活动,让优质文化直达基层,把文化精品真正送到老百姓手中。


博采众长   守正创新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泉,也是文艺创作的生命。”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坚持传统基础上的创新,鲜明提出“必须切实遵循文艺发展规律,不断推进文艺创新”,强调“要坚持以我为主,积极借鉴兄弟省区市乃至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创造的有益文化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多年来,浙江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深入挖掘浙江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继承优良传统、尊重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传统戏曲链接时代审美的文化国潮,就体现了浙江文化精品工程对文艺创新一以贯之的追求。2023年,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横空出世,短短一年多时间上演300余场,场场爆满;今年,大型原创越剧《我的大观园》开启全国巡演,每到一处都一票难求,在戏曲界掀起“青春旋风”。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创作中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风靡40多年的立团大戏《五女拜寿》有了“青春版”,创新剧目《藏书之家》以藏书人的曲折经历提出当代人关注的文化命题。《白蛇》被浙江婺剧团几代婺剧人当成新戏,“都市版”走进各地剧场参加巡回演出,“乡土版”深入田间地头,“国际版”让语言不通的外国友人如痴如醉。

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年轻人簪花入画,徜徉于《千里江山图》《溪山行旅图》《瑞鹤图》间,咫尺万里,纵览千年,中华文脉源远流长,和新时代文化浪潮相得益彰。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长安三万里》等一批影视精品纷纷涌现,龙泉青瓷、青田石雕、东阳木雕、刺绣等传统民间工艺焕发新活力;丰富新时代文化表达,数字影视、数字音乐、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业态新场景不断涌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巧妙融合……

去年夏天,《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这部由杭州游科互动打造的国产游戏,发售3天销量破千万份。游戏中所展现的山西云冈石窟、杭州灵隐寺等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标,以及贯穿整部游戏的中国传统美学特质,吸引了一众中外玩家的目光。“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最先进的技术、画面和音乐,再辅以合理的玩法,就能够产生化学反应。”《黑神话:悟空》制作人、游科互动创始人冯骥说。

依托“文化+科技”,中国故事讲得越发出色。从《郑和下西洋》《郑成功》《苏东坡与杭州的故事》《长安三万里》《白蛇:浮生》等爆款动漫、游戏,到《流浪地球2》《长空之王》等影视大片,依托先进的技术和呈现方式,中国创作正提质增效,中国故事扬帆出海。


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


培育人才   繁荣文艺


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离不开人才这个关键要素。

“优秀的文艺队伍,是繁荣发展文艺的基础。”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坚持出精品和出人才相结合,将文化人才工程纳入“八项工程”,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推荐选拔、使用流动、引进扶持、联系服务和评价激励等机制,促进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为推进文化精品创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20年来,之江大地涌现一批文化领域领军人物、行业带头人,崛起一支门类齐全、覆盖广泛、梯次分明的“文艺浙军”,为文化精品创作夯实了人才基石。

走进杭州市白马湖畔的中国网络作家村,文艺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没有农田和炊烟,却有不绝于耳的键盘敲击声,《芈月传》《盗墓笔记》《庆余年》等多部文学爆款由此诞生。唐家三少、南派三叔、蒋胜男、顾漫、匪我思存等320多位知名网络作家聚集于此,孵化出300余部网络文学代表作。

之江编剧村、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浙江文艺创研中心……一个个人才平台吸引名家,育好新人,持续激发文化精品创作创新动能。多年来,浙江深入实施“文艺名家计划”、青年文化人才“六新计划”等人才项目,建立浙籍文艺名家柔性引进长效机制,推进各级各类文艺人才活力迸发、充分涌流。

做好传承出精品。今年5月,浙江京昆艺术中心出品的昆剧《盛世红妆》在杭州蝴蝶剧场首演,剧中浙昆“代”字辈青年演员集体亮相,老中青三代艺术家集结于一出戏中。近年来,该中心积极做好“传帮带”,同时借助剧目创演契机,培养了一大批95后、00后青年演员。

育强文艺“生力军”。从游戏《黑神话:悟空》到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浙江加强文艺院校和文艺学科建设,为近年来国产游戏、动画的崛起培养、输送复合型艺术人才。中国美术学院早在数字艺术发展伊始就前瞻设置涵盖传统绘画与数字艺术的跨学科课程体系,目前环美院文化创意产业带形成“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闭环,为艺科融合注入动力。

持续优化创作生态,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每年出资1.3亿元,资助广播电视、舞台艺术等六大门类文艺作品创作;省委宣传部推出每届奖励最高3亿元的“之江潮”文化奖,对为浙江文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浙江推出浙产好剧“四个一百”工程、“浙里大戏”攀峰计划、“新时代 新征程”重大题材美术精品创作工程、新时代文学精品攀峰行动等一批重点抓手,打造文艺创作重点题材库,打开文化精品创作新空间……在浙江,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良好格局正在形成。


文化为犁,精品铸魂。在新起点上,浙江深入推进文化精品工程,在全国打响浙产文艺精品标识,以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化精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