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5年第十五期
“造就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艺名家”
——浙江深入推进文化人才工程20年纪实

2025-08-15 12:10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沈华军

今日浙江记者  沈华军


“文化要发展,精品是标志,人才是关键。”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文化人才的战略地位和关键作用,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支持、推动形成珍惜爱护人才、充分信任人才、放手使用人才的浓厚氛围。

2005年,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部署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其中之一就是文化人才工程,提出要在文化领域重点造就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人和文化大师,培养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和文化经营管理等“五个一批”人才。

20年来,浙江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聚力回答好“努力造就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艺名家、大家”这一命题,精心培育文化人才工程品牌,营造良好人才生态,搭建文化人才发展平台,人才队伍量质齐升,人才环境日益优化,人才效能不断提升。



培育人才

开启人才工程省域探索


人才培养的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人才资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文化人才建设,针对当时浙江宣传文化各门类拔尖人才培养和引进亟待加强、人才缺乏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等问题,创造性实施浙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率先开启了以人才工程牵引带动文化人才培养的省域探索,对浙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20年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持之以恒实施重大文化人才工程,之江大地涌现出一批文化领域领军人物、行业带头人。目前,全省入选省级以上人才项目的文化人才共1000余人次,成为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领头雁”,入选国家级文化人才工程人数也位居全国前列。

“入选人才工程对我而言是成长道路上不可替代的。”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的郁建兴说,这意味着一种持续关注、长期培养,同时也激励他在治学中稳定耕耘一个领域,追求标志性成果。

人才项目,统筹推进——

20年来,针对人才工作点多面广的特点,浙江持续发挥重点人才工程牵引作用,大力推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实施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省级人才培养计划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项目、省级人才引进计划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项目等,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浙江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青年才俊,分类培养——

为加大对青年文化人才的支持培养力度,20年来,浙江先后启动实施省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省级人才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青年人才等培养工作。在各个领域,深入实施“新松”“新鼎”“新光”“新峰”“新荷”“新雨”等系列“新”字头青年文化人才培养项目,着力锻造新时代高素质文艺浙军。其中,“新松”项目聚焦青年舞台艺术人才,“新鼎”项目面向青年文博人才,“新光”项目关注青年影视人才,“新峰”项目致力于培养青年造型艺术人才,“新荷”项目重点培育青年作家,“新雨”项目扶持青年网络文学人才。这些人才计划通过项目资助、导师引领、研修培训、展演展示、宣传推介等多种方式,为青年人才的成长成才铺路搭桥,累计支持培育各类文化人才5300余人。

筑巢引凤,英才荟萃——

今年以来,浙江创新实施高层次领军人才“文杰行动”、青年文化人才“文新行动”、人才生态涵养“文优行动”;制定符合文化人才规律的高层次文化人才评价标准,“一人一策”培养引育一批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和名家大师,扩大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中青年人才入选比例,努力让浙江成为文化人才向往之地、聚集之地、创新发展之地。

当前,浙江以重点文化人才工程为龙头,文化人才工程体系不断健全,牵引作用持续发挥,各领域优秀人才不断涌现,科学合理的宣传思想文化人才梯队逐渐形成。


杭州白马湖畔的中国网络作家村


人尽其才

搭建干事展示比拼舞台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针对当时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受人才制约等问题,指出要在更大范围内组织和配置生产要素,积极培育文化品牌,加强文化人才特别是经营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文学浙军,时代表达——

20年来,浙江坚持为人才创造发展空间,先后成立“中国网络作家村”“之江编剧村”,举办西湖编剧论坛等,为文化人才施展才华、迸发活力打造有效载体。

中国网络作家村2017年在杭州成立,一批知名网络作家迅速汇聚钱塘江畔。村里开出“网络文学IP直通车”,推动网文IP加速转化为影视、动漫、游戏等,目前交易金额已突破16.4亿元。浙江也成为全国首个市级网络作协组织全覆盖的省份,目前吸纳会员2000余名。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16名网络作家,有12名是浙江“村民”。

之江编剧村是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省市区三级和浙江大学共同打造的重要文艺创新平台。自2020年成立以来,积极推进精品剧作生产、人才培育、基础服务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在打造品牌活动和服务项目创作等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打磨出了飞天奖好剧《我们这十年》等一批优秀作品。

浙江举办西湖编剧论坛,吸引编剧人才驻点开展影视作品创作研讨和宣传推广,致力于成为一座供编剧、专家和创作生产单位交流分享的桥梁,一个集合众智、集思广益推动剧本创作精品化的开放平台,并不断增强之江编剧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助推浙江乃至全国电视剧创作生产从“高原”走向“高峰”。

城乡一体,资源共享——

2024年,浙江在全国首创“文化特派员”制度,系统性遴选首批1570余名优秀文化人才派驻乡镇(街道)、结对村(社区)开展文化建设帮扶,全面嵌入基层文化场域,建立起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顺畅通道。一年来,浙江百姓交口称赞的“文化特派员”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浙江还开展“艺术乡建”“高层次文化人才服务团”等项目,组织高层次文化人才赴山区县开展“一县一策”结对服务,推动文化人才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担当作为。

留住名家,育好新人,一个个人才平台在浙江大地不断涌现,一批批文化人才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许多人才甚至不远千里万里奔赴而来。

良好的舞台让人才尽情施展才华,带来可喜的成果。在去年第十七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浙江共有12部作品入选、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覆盖所有门类;金鸡、兰亭、飞天、国美、山花等奖项,浙江获奖数量均居全国第一;2024年浙江23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总数居全国第一。


台州乱弹剧团献演国家大剧院


创新体制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关键在体制机制,机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认真研究制定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人才制度机制,推动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004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对有发展潜力的要不拘一格、大胆选拔。要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门类的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培养一批熟悉意识形态工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形成宣传思想战线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为此,习近平同志提出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和实施文化人才培养计划,规划和建设高教园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不断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提出建立和完善人才选拔机制,规范人才选拔工作,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推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出建立和完善人才使用机制,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观念,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打破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地区所有,实现人才资源的社会化;提出建立和完善人才管理机制,要变“管人”观念为服务观念,加强对人才资源的统筹管理,克服人才资源管理中越位、错位、缺位等弊端,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和分配激励机制。

在习近平同志的领导和推动下,浙江出台了《特级专家管理办法》《关于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突破性政策,涵盖了文化领域的人才引育,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舆论、人文、政府服务、政策、法制、人居“六个环境”。20年来,浙江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激活文化人才“一池春水”。

培养人才,规划先行——

近年来,浙江先后出台《浙江省文化产业人才发展规划(2017—2022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发展规划(2021—2025年)》《浙江省新时代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文化人才的辈出之地、汇聚之地。

浙江既高度重视体制内的文化人才,也把民营、民间文化人才纳入文化人才系统工程,营造文化人才的高地优势。

台州乱弹剧团是一个民营剧团,育人留人尤其不易。“党委、政府专门设计了‘民办公助’机制:每年1200万元资助,与演出场次和剧目创排挂钩;为剧团安排5个事业编制,保障优秀演员心无旁骛投身创作……”团长尚文波介绍。目前,台州乱弹剧团自主培养出了23名中高级职称演职员,其中有3名一级演员,自排剧目四进国家大剧院,当家花旦、一级演员鲍陈热入选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青年人才、舞台艺术“1111”等多个人才项目,今年5月21日更是斩获评奖改革后全国民营剧团首个梅花奖。

优化评价,强化激励——

在人才认定标准上,浙江在全国率先推出哲学社会科学、文博、新闻、出版、网络内容建设等5个领域人才直接认定标准,符合条件即可直接认定为省级人才。同时按照人才个人工资、薪金所得一定比例,直接给予真金白银的绩效奖励。

在文化人才评价上,不断拓宽渠道,扩展维度。目前浙江正探索把人才评价权放给市场和用人单位,今年已将7家有代表性的文化企业纳入自主评审范围,推进“企业认定、政府认账”。

深化事业单位内部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图书馆、浙江省博物馆等省属一类文化事业单位中,将文创产品开发取得收入的净收益按7∶3的比例分配使用,其中30%可用于奖励在产品开发设计、经营管理中作出贡献的人才等,充分激发事业单位人员内在动力和干事热情。

积极推进文艺院团深化改革,拓展优秀人才的上升空间,充分激发高素质文化人才的创新活力。浙江打出强劲的“青春戏曲”品牌,让青年人走到舞台中央。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打破常规开拓人才培养路径,不拘一格起用新人演员。33岁的李烜宇今年捧得白玉兰戏剧奖,他还是“临时工”时,浙江婺剧团就为他量身定制排演《红灯记》。一、二级演员为年轻一代当配角,不遗余力传授经验,在浙婺已成为传统。

尊重人才,优化服务——

建立“文化人才会客厅”制度,深化领导联系服务文化人才机制,设立文化人才之家,浙江常态化开展走访慰问、交流座谈,听取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让人才从细微之处感受到服务的温度。

今年,浙江还加大创作支撑力度,升级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制度体系,提升重点项目的资助标准。同时,重磅推出“之江潮”文化奖,每三年一届,对获得国家级重大奖项、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文化成果予以重奖,为文化文艺的创新创造营造更好的土壤和生态。


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新起点上,浙江将持续优化人才生态,完善人才机制,着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让人才之花绽放更加绚丽的时代光华,为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