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5年第十五期
“系统研究浙江文化的历史成就和当代发展”
——浙江深入推进文化研究工程20年纪实

2025-08-15 11:26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陈杨 亓惠洁

今日浙江记者  陈 杨  亓惠洁


以文铸魂,以史明道。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将“文化研究工程”作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八项工程”之一,亲任“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定方向、出题目、提要求、作总序。

2005年,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对实施文化研究工程作出一系列部署:重点围绕浙江当代发展问题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浙江名人研究、浙江历史文献整理四大板块,开展系统研究,出版系列丛书。

2005年8月31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标志着文化研究工程正式启动。这是全国人文社科领域启动的首个省级大型学术研究工程。

2006年,习近平同志亲自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作总序,指出:“努力用浙江历史教育浙江人民、用浙江文化熏陶浙江人民、用浙江精神鼓舞浙江人民、用浙江经验引领浙江人民,进一步激发浙江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创造能力,推动浙江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20年来,文化研究工程围绕“今、古、人、文”四大主题,深入挖掘浙江文化底蕴、解读浙江现象、总结浙江经验,着力打造“当代浙江学术品牌”,形成了一批彰显浙江文化厚度的标志性成果,浙江地域文化特色历史“金名片”持续擦亮。



厚植 “浙学” 根脉

深耕文化研究


浙江山水相依,人文荟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既有“万年上山、五千年良渚”的史前文明,也有“千年宋韵、百年红船”的历史篇章,孕育出绵延不绝、意蕴深厚的文化传统。浙江文化不仅在中国历史文化版图中占有独特地位,也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年来,浙江迭代开展三期文化研究工程:

第一期工程确立框架与方向,以搭建研究平台、整合学术资源为重点,围绕浙江当代发展问题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浙江名人研究、浙江历史文献整理四大板块,启动大批课题研究。

第二期工程完善机制与深化研究,在资金保障、项目管理、成果转化等方面作出制度性完善,设立专项资金,加强课题申报、评审、实施、验收全过程管理,确保研究质量和进度。

第三期工程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聚焦“今、古、人、文”四大板块,将宋韵文化研究、“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多学科研究、浙江“红色根脉”文化、共同富裕理论探索等纳入重点课题,探索“约请委托”“省市共建”等新型立项机制,显著提高了工程的开放性与参与度。

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批准、高度重视、持续关注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共编纂60卷226册,收录了从先秦到清末的中国绘画藏品12400多件,涵盖了绝大部分传世的国宝级绘画珍品;“浙江文丛”系统整理出版上千种浙江文化史上影响力极大的传世典籍,共计800册,约1.7亿字,规模空前,成为全面认识浙江的重要文化窗口……此外,“红船精神”研究、南宋史研究、浙商与近代工业化研究等,都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术品牌。一项项总结浙江发展、浙江经验的研究成果,正持续激励浙江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守正创新、奋楫前行。

推出一批“浙学”研究精品力作——

“浙学”是浙江传统性、地域性的学术体系及其深层文化精神。依托文化研究工程,浙江坚持对“浙学”深耕细作,借助浙学经典资源,系统追溯“浙学”的历史文脉,阐释“浙学”的理论内涵及演变进程,不断推动“浙学”传承与创新。先后开展了“浙江学术思想”“浙学未刊稿丛编”“浙江学术编年”“浙江儒学通史”“清代浙东经史学派文献”“浙学经典读本”“永嘉学派丛书整理”“永嘉学派研究”“阳明后学年谱”等选题研究,推出一批“浙学”研究的精品力作,系统梳理论证了“浙学”学术价值。

为加强并优化“浙学”研究力量,践行“真”“情”“实”“意”要求,浙江省社科联遴选了省社会科学院浙学研究中心等46家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引导其在相关领域发挥专长,不断加强研究平台建设。

截至目前,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已累计立项课题2140项,国内外上万名社科专家学者参与其中,预计将形成学术专著6160余部。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数字平台发布


把握时代脉搏

激活文化基因


数智环境中的变革性技术,正为文化研究工程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工具。20年来,浙江深刻把握时代脉搏,推动新时代文化研究创新发展及转化,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浙江贡献。

文化研究成果从纸质走上“云端”——

今年6月,以“新时代‘浙学’人工智能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变革”为主题的“2025年度浙江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主论坛在杭州举行。会上,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数字平台正式发布。

这个首批集纳648种、1105册图书的线上平台,涵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各学科领域,展示了文化研究工程2005年实施以来的重大成果,着力打造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高效便捷的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数字化展示网络空间。 

未来,浙江将持续推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优秀成果的转化和传播,优化浙江文化工程数字平台。今年,浙江还将坚持学术研究与社科普及并重,鼓励“大家写小书”,推进工程学术成果的科普创作,推出“大道浙学”AI系列短视频,进一步擦亮“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与你同行”品牌。

文化基因从“解码”转向“激活”——

2020年,浙江启动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参照生物领域基因测序方式,从物质要素、精神要素、语符要素、规则要素等维度解构优秀传统文化,探究其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制度规范、技艺习俗,并将解码成果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文化产品与项目。至今共调查登记3万余个文化元素,对其历史年代、地理位置、流布范围、传承脉络、保护等级进行广泛收集、详实记录,系统保全了各类文化形态资料。

如果说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是一个寻找答案的过程,那么“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则是不断丰富答案并实现价值路径转化的实践过程,在回答好“何为浙江”的同时,进一步聚焦“浙江何为”。

2024年,浙江启动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对已调查登记的3万余个文化元素,按照物质、非物质与人物3个维度进行穿透、抽取文化数据特征,围绕10大省域文化标识进行打标构建关联关系,用文化粒子图、3D星谱等可视化手段描述其中关联,探索绘制数字化文化基因图谱。根据《浙江省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实施方案(2024—2026)》,到2026年,浙江将全面建成浙江文化基因库,绘制完成重要文化基因图谱,聚焦浙籍名人、浙学书院、浙风古韵、浙传典籍等8个重点领域,培育良渚文化、宋韵文化、上山文化、黄帝文化、南孔文化、和合文化、阳明文化、丝瓷茶文化、古越文化、吴越文化等10个以上现象级省域文化标识,100个以上文化基因激活标志性项目。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宋画大展


赓续浙江文脉

擦亮文化标识


从万年前的上山文化,到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从沧海遗珍古越国,到刚柔并济吴越地;从风流宋韵,到阳明哲思;还有源远流长的黄帝文化、包容共生的和合文化……这些文化标识,构成了浙江的根与魂。

20年来,在文化研究工程的持续推进中,浙江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辨识度、深厚历史根基和广泛社会影响的省域文化标识。这些文化标识不仅凝聚着浙江的历史记忆与精神气质,也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良渚文化备受关注——

良渚文明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浙江印发实施《关于“良渚文化”现象级文化标识建设的实施意见(2024—2026年)》;高质量举办两届良渚论坛;广播剧《遇见良渚》入围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良渚文创亮相深圳文博会、杭州文博会,5组良渚文创产品成功入选100件“文博会礼物”,2024年已实现销售额首破2亿元;“良渚遗址5000+”全生命周期数智平台获评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决赛一等奖;良渚遗址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良渚遗址管理区保护展示项目入选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

吴越文化浸古润今——

吴越千年,从临安原点出发,流淌至整个长三角地区。浙江打造了国内首个以吴越国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吴越文化博物馆;部署《吴越文化研究计划(2024—2028年)》,深入挖掘和系统阐发五代十国时期吴越文化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印发《吴越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工作方案》,通过遗址保护、文化展示、文旅融合等方式,让吴越文化走入大众生活。

宋韵文化传世流动——

2021年8月,浙江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强调“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2022年,浙江启动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实施方案》。聚焦“文商旅”融合发展,杭州市连续打造“宋韵杭州奇妙夜”“宋福杭州年”等城市文化IP;绍兴市举办陆游文化节、颁出“陆游诗歌奖”,发布《宋韵越城地图》与《陆游诗词地图·绍兴卷》;金华市围绕李清照寄居的酒坊巷,以八咏楼为核心,迁建一批与南宋文人有关的历史建筑,打造南宋文化风情街……

和合文化深入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一书中精辟指出:“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浙江在打造、推广和合文化中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中华文明的浙江印记:和合文化》获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立项;持续完善以“国清寺、智者塔、修禅寺、高明寺、桐柏宫、紫阳宫、洞天宫”等为代表的和合文化标志性项目;联合央视合作推出《和合寻源》纪录片;聘请埃及前总理、兰花奖得主伊萨姆·沙拉夫,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国际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皮特·斯蒂尔3人为“和合文化传播大使”;高质量举办四届和合文化全球论坛。

南孔文化生生不息——

孔氏大宗南渡后,衢州成为江南的儒学中心,对周边婺学、闽学、永嘉学派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先后八次亲赴衢州调研,多次为衢州“南孔文化”点赞,提出要挖掘弘扬好这一文化亮点。

浙江各科研机构积极承担南孔文化相关学术课题;音乐剧《南孔》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大力发展以南孔文化为特色的人文经济学,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成功创建国家级示范园,建设“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提炼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和“崇贤有礼、开放自信、创新争先”的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将南孔文化融入文明养成。

……

一个个鲜明的省域文化标识,彰显着浙江独特的文化底蕴。在新的起点上,浙江将继续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守正创新、久久为功,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