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化的力量融入于经济发展之中” ——浙江深入推进文化产业促进工程20年纪实 |
|||
|
|||
今日浙江记者 袁 卫 “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这是浙江改革发展中的一大特色和一大亮点。”2006年10月30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刊发《“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深刻阐述了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2005年,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战略部署,提出实施文化产业促进工程,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主体,形成产品丰富、要素完备、管理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的开放格局。 20年来,浙江深入推进文化产业促进工程,积极探索文化与经济交融共兴的实现路径,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逐渐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从2005年到2023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从442亿元增至6150亿元,占GDP比重从3.2%增长到7.2%。 “改”出澎湃动力 今年5月,第十七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发布,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第11次获得该称号,成为上榜次数最多的民营影视企业。“自2003年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以来,浙江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我们民营企业投身文化产业提供了强力支持。”华策集团董事长赵依芳说。 改革是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加以谋划推进,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这些年来,浙江始终坚持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贯穿于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全过程、贯穿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实践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浙江特点的文化改革之路,为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发展浙江文化产业提供了强大动力。 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持续深化。出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支持省级国有文化单位改革试点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围绕资产和人员“两个重点”,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不断增强国有文化单位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支持重点国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做优,鼓励并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演艺三个领域的集团化改革,同步推进资源整合与结构调整,使之成为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建设主力军。 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改革走向深入。紧跟新技术、新业态、新消费的时代浪潮,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体系,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文化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新的富有生机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稳步形成。截至2024年底,全省拥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6747家,实现营业收入1.688万亿元,上市文化企业68家,历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数量稳居全国前列。 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势头迅猛。立足民营经济大省的优势,把发展民营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亮点,着力优化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采取“积极引导,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专精特新”的龙头民营文化企业。2005年至今,浙江民营文化企业从4万多家增加到超30万家。 “浙BA”比赛 “健”全产业体系 以良渚古城遗址为核心,东携运河,西望径山,杭州国家版本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良渚博物院等文化地标引人瞩目,古镇、古街、古寺等历史遗存点缀其间,高校院所、特色小镇、文创园区等创新载体蓬勃发展……这条横贯东西、串联古今的良渚文化大走廊,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形成“两廊齐飞”的格局,成为推动城市、乡村、产业、生态协调发展,实现古城与新城链接、历史与现代交汇、科技与文化融合的高能级发展平台。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要从浙江实际出发,把扶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改革的重要着力点”。这些年来,浙江聚焦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深入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谋划实施浙东运河文化园、良渚文化遗址公园、杭州国家版本馆等重大项目,聚力打造高能级文化产业平台,为实现文化与经济交融共兴、形成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杭州,之江文化产业带、大运河文化产业带、良渚文化大走廊已成为杭州市乃至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动脉”,串联起艺创小镇、中国网络作家村、之江编剧村、良渚数字文化社区等核心创意园区(基地),汇集了网易雷火、游戏科学、华策影视、宋城演艺等行业翘楚,形成了影视制作、游戏开发、创意设计等完整的产业链条。2024年,杭州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44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15.8%,全市1828家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收10830亿元,产业发展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在金华,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如火如荼。自2004年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至今,吸引了2000多家影视企业入驻,累计10万多部(集)影视剧在横店“诞生”。20多年光影交织,横店不仅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实景拍摄基地,还形成了密集的影视产业集群,构建了完善的影视产业服务机制,为浙江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提供了全域影视化的创新样本。 布局全省,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等覆盖全省11个设区市的“四条诗路”文化带纵横交错,通过串联历史遗存、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构成“文”字形文化走廊,承载了全省90%以上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和70%以上文旅资源。 浙江还深入谋划推进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文化和优秀传统经典文化等融合发展产业带建设,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街区,支持中国寓言小镇、黄酒小镇、禅意小镇等文化特色小镇建设,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载体。 今日之浙江,影视演艺、大视听、历史经典、动漫游戏、文化制造、创意设计等产业全面发力,以网文、网剧、网游为代表的文化“新三样”蓬勃发展。截至2024年,浙江已有19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省文化上市企业已超68家,32家企业、9个项目分别入选2025—202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数量全国领先。 “融”出更高境界 2025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以下简称“浙BA”)自7月6日开打以来,历经19个比赛日、250场比赛,现已结束“百县大战预选赛”全部赛程,迎来更为白热化的“城市争霸赛”。 从极具创意的球队名,到花式“整活”的应援口号;从承载地方文化的精品伴手礼,到一张门票所附加的大量文旅福利……“浙BA”不仅撬动了球员和球迷们的热情,还带来了现象级的经济拉动效应。将赛场融入城市文化符号引爆消费、通过跨城联动激活文旅经济、“以赛为媒”激发民众的文化认同和城市凝聚力,无不诠释着文旅融合的别样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这些年来,浙江围绕“要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经济发展之中”要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深化文旅融合改革试验区创建,着力打造国家文旅融合发展新高地。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中浙江占35席,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 狠抓项目载体—— 搭建大平台。实施文旅投资“双百”计划,实施“串珠成链”十大百亿工程,着力培育高能级文旅景区和度假区。目前,浙江已建成A级景区940多家,建成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59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旅游休闲街区数量居全国第一。 抓住小切口。推动全省百家博物馆、美术馆创建A级旅游景区,深化乡村旅游“五创”行动,加快培育旅游名村。全省已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4个,累计创成景区村11500余个,景区村覆盖率达到56.5%。 创新业态模式—— 拓展新业态新场景。启动演艺经济“六优”工程,今年上半年大型演唱会场次、观众、票房快速增长,带动消费超80亿元。大视听产业加快发展,首批12条“剧游浙江”主题线路深受市场欢迎。中国(杭州)国际动漫节带动“谷子经济”消费3.3亿元。 打造新平台新模式。实施入境旅游“125”跃升计划,上线以“入浙游”大模型为智能中枢的“嗨游”平台。组织文旅消费季,推出“十百千万”文旅消费矩阵,提升“百县千碗”“浙韵千宿”“浙派好礼”等文旅消费活动影响力。 拓展文旅品牌—— 廊带式品牌“引流”。开展立体化、全媒体、融入式的传播推广,有效扩大“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的知晓率、认同度和影响力。持续做优主题漫游长廊,带动核心文旅资源串珠成链,以廊带式品牌吸引旅游“流量”。 主题类品牌“促留”。大力推动文、农、商、体、旅、健等深度融合,丰富“跟着课本游浙江”“跟着节气游乡村”等“跟着X去旅行”系列主题旅游路径,变“流量”为“留量”。 消费微品牌“扩需”。探索社区旅游,鼓励假日旅游,打造高吸引力的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优化夜游景区景点,促进“夜游、夜购、夜演、夜娱、夜宵、夜读、夜展”等夜间消费,文化休闲和旅游消费“夜经济”方兴未艾。 杭州市M511光影汇活动体验现场 “+”出无限可能 夜幕降临,杭州市西溪路511号的M511光影汇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这个曾经存放老电影胶片的仓库,如今成了年轻人扎堆的“科技潮玩地”。体验《永恒的巴黎圣母院》《消失的法老》大空间行进式VR展的游客戴上设备,巴黎的钟声就在耳侧,古老石墙仿佛触手可及;再上一楼,“深空未来”亚洲最大8K超高清沉浸空间,吸引着渴望星际穿越的眼眸……剧中,观众不再只是看客,而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参与者。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这些年来,浙江从搭建平台、布局攻关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文化创作、传播和体验的变革,为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浙江已有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10家,数字创意智能系统与装备、影视媒体省重点实验室2家,文化科技领域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2020年以来,浙江在文化科技领域部署实施了23项“尖兵”和“领雁”项目,支持企业等攻关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省财政补助近1亿元,带动项目总投入3.8亿元,取得了传媒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创新服务平台等一批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 “文化+科技”让灿烂文化与闪亮科技实现“双向奔赴”,“+”大了想象空间,“+”出了无限可能。 “我们将充分发挥浙江数字经济大省的优势,深化文化和科技融合改革,创新实施浙江文化数字工程,争创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试验区。”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赋能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浙江将围绕文化的生产、传播、消费等环节,部署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集中精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文化产业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实施科创平台“伙伴计划”,建立“平台+高校+企业(用户)+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激活文化新质生产力;大力弘扬科学家和企业家精神,以文化为科技铸魂,让文化自信成为科技创新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随着文化产业促进工程的深入实施,之江大地助力文化产业良性生长的土壤不断优化,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充沛强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