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5年第十五期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
——浙江深入推进文明素质工程20年纪实

2025-08-15 11:24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马跃明

今日浙江记者  马跃明


一场场思想洗礼,强信念、振精神;一个个身边好人,树榜样、聚力量;一次次文明实践,明礼仪、倡新风……之江大地随处可见的温暖场景、幸福画面,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开展。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精神文明建设高度重视,鲜明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要求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005年,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战略部署。其中聚焦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提出着力增强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这为浙江铺展文明画卷指引了方向。

20年来,浙江牢记殷殷嘱托,持之以恒推进文明素质工程,一体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溯源铸魂传播,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深化“浙江有礼”省域文明实践,形成了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高的新局面。

在浙江,美德成风化人,文明成为最美风景。



厚植信仰之基

以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嘉兴南湖,中国革命红船边,狮子汇渡口、烟雨楼、南湖革命纪念馆游人如织。

“追寻一大代表足迹,感悟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我们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由衷感叹。

精神文明建设是凝心铸魂的工作。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精神文化的力量,强调“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前途和命运”,总结提炼了“红船精神”、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20年来,浙江不断强化思想引领,在省域层面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传播,一体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溯源、铸魂,以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持续夯实思想道德建设根基,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向纵深发展。

循迹溯源——

多年来,浙江通过深挖细采“八八战略”这一“富矿”,持续推动“循迹溯源促践行”。

“循迹”,就是循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足迹、擘画的印迹、牵挂的心迹和浙江党员干部感恩奋进的事迹,开展专题学习、现场学习、溯源学习,用心回味、真心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持续健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闭环落实机制,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浙江见行动见实效”。

“溯源”,就是不断挖掘浙江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省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案例、鲜活故事,全方位总结好、提炼好、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萌发形成的过程、丰硕的实践成果。

持续20年深化落实领导干部作形势政策报告制度,完善与中国社科院的“省院合作”机制,设立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和教研中心,推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习近平在浙江关于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实践”等系列课题成果……让理论指导实践、又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使党的创新理论在之江大地结出硕果。

铸魂走心——

在省委示范带动下,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全省5000个青年学习小组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日常、成为经常,全省县处级以上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必学主题完成率达100%,“跟着总书记学”“浙青年·爱学习”等品牌效应持续放大,浙江上下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不断夯实。

同时,浙江深入开展浙江人文精神的研究阐释和培育践行,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包括“红船精神”以及浙江精神;建成开放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举办5届红船论坛,红色根脉深深扎根浙江大地;持续用浙江精神激励浙江人民在防汛、抗台、战疫第一线,以及科技创新等最前沿,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精神的力量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的强劲动能。

传播入心——

近年来,浙江创新开办“第一视点”品牌,以“讲故事”的方式阐释重要思想和重大实践,融入浙江干部群众的学习日常。这些正能量故事,通过8090和00后新时代青年理论宣讲员、“开放麦宣讲”等活动,越传越远。

不断完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创新探索“行走的思政课”“智能的思政课”“一体的思政课”,让更多年轻人主动加入“浙字号”宣讲矩阵,进一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浙江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去年,浙江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通过选派一批高素质文化人才,以“服务一个村,提升一个镇,带动培养一支队伍”的方式,推动全省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下沉、向农村覆盖。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省首批1570多位文化特派员的首要任务。

一场场、一次次不断深化的理论学习,不断筑牢浙江党员干部政治忠诚,凝聚起浙江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追求。


“我在红船旁讲党的故事”群众性宣讲展示活动


强化价值引领

以精神榜样凝聚向上力量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榜样力量。习近平同志指出,抓典型,更具意义的是要树立精神上的榜样,让人们学习典型所体现的精神,让典型身上的精神发扬光大。

20年来,浙江持续实施并完善先进典型群像选树计划,建立健全发现挖掘、培育选树、宣传弘扬、激励关爱等全链条工作机制,向上而生、向善而生的“最美之花”在之江大地节节拔高。

今年暑假前,开化县北门小学有了一次别样的课堂——“有礼副校长”、浙江好人张贵兴来到学校,向孩子们科普“守护生命,救在身边”急救知识。张贵兴1岁多时因一次意外落下了腿部残疾,但他没有消沉,而是乐观向上、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在和张贵兴的互动中,同学们被他的事迹激励,急救演练学习也更加认真。大家都说,学到了实用本领,遇到危险也敢出手相助。

用生命最后76秒拯救24名乘客的“最美司机”吴斌、每周六晚义务修自行车的孔胜东、为千家万户点亮灯火的钱海军、在温州红日亭接力夏烧伏茶冬施粥的老人们……在榜样和典型引领下,越来越多人从旁观者变成践行者。

精神文明建设“从娃娃抓起”。去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省域、系统性、体系化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探索——编写发布首批优秀先贤地方专题教育材料《浙江优秀先贤教育丛书》,遴选了东汉王充、唐代孟郊、北宋赵抃等13位在浙江历史上有较高知名度、较强代表性,且在现今仍有较大影响力的思想大家、文化名家,图文并茂展现先贤生平事迹、学术思想、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内容。知先贤、学先贤,杭州小学生赵璟瑜学习丛书后说,龚自珍的爱国情怀和创新思想激发了她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立志向榜样看齐、好好学习。

哪里有榜样,哪里就有新气象。近年来,浙江出台《浙江省道德模范待遇保障若干规定》《浙江省道德模范管理办法》《浙江省道德模范关爱礼遇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礼遇保障上全力营造“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从社区文化长廊到农村文化礼堂,身边凡人善举争相上墙,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也愈发浓厚。

崇尚英雄、争做先锋。浙江先后涌现出各级各类身边榜样、好人典型2万多例。其中,“时代楷模”6例、全国道德模范21例、“中国好人”663例。


放大最美品牌

以文明创建打造省域样板


文明城市创建,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也是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2003年1月14日,习近平同志在全省宣传工作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表彰会上强调,创建工作要贴近群众,千方百计让群众受益。各项创建工作都要切合实际,务求实效,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不建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遵循习近平同志指引的方向,这些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从老百姓最有感触的细节入手,汇聚人人参与文明实践和文明创建的合力,文明城市创建收获累累硕果。文明礼让斑马线成为杭州市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宁波市实现公园广场“席地而坐、裤子不脏”;温州市以“爱心伏茶”为特色品牌让人人参与文明创建;衢州市拆除机关大院围墙实现空间共享……2020年,浙江成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设区市“满堂红”的省份。今年5月,浙江又新增宁海县、桐乡市等8个县(市)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其中江山市、岱山县等4城的获评,更实现了浙江山区海岛县“零的突破”。至此,浙江已创成县级全国文明城市24个,数量居全国前列。

文明创建,农村也是重要场域。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部署“千万工程”,要求把“讲文明兴村”放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强调只有在建设农村、发展农业的同时,用现代文明、先进理念武装农民、提高农民,努力使农民成为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新精神、新技能、新素质、新能力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才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和更加长久的活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

在习近平同志推动下,浙江面向城乡基层深入推进“双建设、双整治”活动。在此基础上,还充分发挥文明单位资源优势,开展以文明单位与行政村结对共建文明为内容的“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实现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如今,整个浙江,上万个文明单位与行政村结对共建,活动品牌越打越响。同时,围绕素质美、人文美、风尚美、环境美,各地还在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实施“春泥计划”等,让乡风文明焕发时代新气象。


义乌聚力把市场经济做成信用经济


聚焦人的发展

全面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实施文明素质工程的价值旨归。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等。

20年来,浙江坚持虚实结合、刚柔并济、严抓紧守、古今贯通,先后颁布《浙江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等,对公民道德建设作出整体布局和具体规划,并从质量、力度、路径上不断深化、强化和优化,让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深入人心,成风化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范畴。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狠抓信用问题,亲自部署“信用浙江”建设,推动以个人为基础、企业为重点、政府为关键的现代“信用”建设。

一代代浙商,让诚信文化薪火相传。“百万企业信用工程”“百城万店无假货”“购物满意一条街”……一系列“共铸诚信”活动备受关注。今天,诚信的种子遍撒浙江每个角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美德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这为公民道德建设创新提供了指导和遵循。

2022年推出的“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就是标志性成果之一。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通过对中华优秀“礼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提炼出“敬有礼”“学有礼”“信有礼”等“浙风十礼”,让广大群众在循序渐进中培育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养成。

“浙江有礼·风雅桐行”“浙江有礼·拱墅优礼”“浙江有礼·信义义乌”……如今,在“浙江有礼”引领下,全省11个设区市、90个县(市、区)均以市域、县域为单位,结合在地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打造了区域文明品牌。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聚焦解决群众反映集中的精神文明领域共性需求和普遍问题,浙江还开展了“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为民办实事项目征集。截至目前,已发布3批45项。

“爱心食堂”“最美上学路”“道德银行”……从一件件小事和实事中,群众对“有礼”更加有感有得。

让每个浙江人都成为文明的代言人,让更多人“在浙江看见文明中国”。当前,浙江还在持续开展浙江省公民道德养成计划、全民阅读、好家风建设等一系列活动,努力让“务实、守信、崇学、向善”成为共同的价值追求。


近悦远来风物新,最是文明润人心。在新的起点上,浙江将以更高的文明自觉与更澎湃的创新动能,打响“在浙江看见文明中国”品牌,让文明之光照亮共同富裕的每一寸土地,全面建设一个更具示范意义、更富人文魅力、更能引领风尚的新时代文明浙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