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5年第十五期
“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浙江深入推进文化阵地工程20年纪实

2025-08-15 11:33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邵玩玩

今日浙江记者  邵玩玩


行走之江大地,城市书房24小时不打烊、农村文化礼堂里充满欢声笑语、家门口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活力迸发……全民普惠、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成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温暖注脚。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多次强调:“努力建立健全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2004年,浙江成为全国第4个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的省份,为全面改善城乡“文化民生”、实现文化惠民打下了坚实基础。2005年,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对实施文化阵地工程作出一系列部署: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功能,继续推进文化设施建设。

此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驶入快车道。《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5—2020年)》相继出台,以“标准化”树起服务的“硬杠杠”。2016年,《关于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2017年,公共文化服务“十百千”工程全面推进。2018年3月,《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开始实施……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进一步强调,要“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浙江始终牢记嘱托,深入实施文化阵地工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为民情怀,不断深耕公共文化服务的沃土。

一项项扎实的举措,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勾勒出之江大地文化阵地日益坚固、文化供给日益丰富、文化活力日益迸发的生动图景。



固本强基

城乡一体织就“文化设施网”


2003年除夕,寒雨中的杭州南山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撑伞踏勘。浙江美术馆选址定在何处?面对“西湖边寸土寸金”的争议,习近平同志拍板:“就建在西湖边。”如今,这座白墙黛瓦与现代玻璃幕墙交融的美术馆,年均举办40余场精品展览,观者如潮。

在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下,省财政用于文化建设的支出大幅增长,2005年浙江文化投入总额超过14亿元,与“九五”期间5年文化投入总量基本持平。20年来,浙江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力度,为广大群众提供一流的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环境。

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新馆等省级重大文化设施相继拔地而起,全省各地建成温州大剧院、湖州大剧院、宁波博物馆、良渚博物院等一批标志性重点文化设施,文化阵地纷纷焕新颜、提能级。

钱塘江畔,一片融合江南传统建筑风格的现代建筑群成为游客的“打卡点”。它们是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文学馆与公共服务中心于一体的之江文化中心,总建筑面积32.1万平方米,是目前全国体量最大的省级公共文化设施集聚群。

文化阵地,不只是高大上的地标,更是有温度的“百姓会客厅”。

2014年,温州图书馆在读者座谈会中了解到,上班族有强烈的“延长图书馆开放时间”共同诉求。第一家城市书房由此开启,促成了“无人值守、24小时不打烊”的运营模式。如今,通过企业联建、社区联建、馆舍改建等方式,1643个城市书房嵌在大街小巷,成为“可游览、可观赏、可休闲、可阅览”的身心栖息之所。

城市霓虹之外,文化阵地更在乡野阡陌间生长。

习近平同志指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着力点要放在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上,放在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上。”更多地向农村倾斜,浙江推出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从基础条件最差的县(市、区)、乡镇和村(社区)抓起,兜底式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十百千”工程。

响应村民“想找个地方唱唱歌、写写字”的需求,2013年,浙江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2018年将“万家文化礼堂引领工程”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以此唤醒沉潜于乡野民间的文化自觉意识。礼堂不仅是村民观看演出、举办节庆的场所,更是集思想道德教育、文体娱乐活动、知识技能普及、乡风文明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精神家园。

从东海之滨到浙西山乡,从繁华都市到静谧村落,一张覆盖城乡、便捷高效、普惠均等的公共文化设施网越织越密,市有五馆、县有四馆、区有三馆建设基本完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2024年,全省县级以上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500人以上行政村农村文化礼堂覆盖率均达到100%,建成城市书房1643个、文化驿站946个、乡村博物馆813家……

依托这些坚实的阵地,浙江致力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推动“幸福就在家门口”落地落实。杭州市拱墅区以运河文化为核心,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拱宸桥桥西历史街区、多个城市书房和社区文化家园有机串联,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圈。居民在家门口便可参与非遗体验、观看艺术展览、借阅图书、参加文艺培训,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

像这样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在浙江已有13924个。“圈”里既有提升改造后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也有成熟的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等地标,它们共同向百姓提供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出百姓的美好生活。


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


品牌引领

特色活动激活“阵地生命力”


夏日傍晚,衢江区高家镇安仁村老戏台余音绕梁,和谐婺剧团的演出引得台下掌声、叫好声不断。2025年衢江区送戏下乡活动火热开启,300余场精品演出将直达田间地头、村口广场。

从“送文化”到“百城万村文化惠民”“文艺星火赋美”工程,多年来,浙江大力组织文艺工作者、志愿者们下沉到城市社区、文博场馆及乡村等,开展常态化艺术展演活动,群众点单、政府买单,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免费文化盛宴。

文化的种子深深扎根浙江乡土。浙江常态化开展“三送一走”活动,年均完成送戏下乡4.16万场、送书下乡801万册、送讲座展览下乡5.37万场,开展文化走亲3050次……一颗颗种子慢慢生根开花结果:群众自己唱大戏、当主角,形成一支支“不走的文化队伍”。目前,浙江各地共有乡村艺术团5.2万余个。

锣鼓一响,好戏开场。在浙江,“村晚”办到哪里,人气就聚到哪里。自1981年“月山春晚”诞生,40多年来,村民登台唱主角,自编自导自演,以精彩的歌舞、戏曲、杂技节目演绎身边的故事。

文化礼堂建成后,从“看天演”到“有驻地”;文化走亲活动中,从“找节目”变“挑节目”…… 规格逐年走高、内容不断趋精。2015年起,浙江举办省级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探索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举办。从一台“村晚”,发展成每年上万场“村晚”,浙江农民过年有了独特的新年俗。

“人民创造艺术,艺术属于人民。”浙江不仅办好“我们的村晚”,还有过好“我们的节日”、唱好 “我们的村歌”、弘扬“我们的传统” …… “我们的”系列文化品牌持续打响,“我的文化我做主”已成为一种共识。

在临海市紫阳街,以镇街广场作舞台、化旧居天井为戏楼,霓裳舞、车灯戏、民乐汇等演出轮番登场。自2022年9月以来,像这样灵活恣意的舞台在全省各地接连上演。“文艺星火赋美”工程从杭州出发,逐步燎原全省。不限于剧场、不囿于围墙,在社区、街头、广场、公园等地开展常态化的艺术展演与推广活动,以此丰富市民的文化体验,推动全民艺术的普及。

如何让市民更便捷地获得文化体验?“20多年前,‘数字浙江’建设刚开始,浙江就在探索借助数字化手段来革新公共文化服务,各项工作发展很快。”浙江图书馆原党委副书记徐洁说。

打开“浙江图书馆”小程序,进入“信阅”借书服务,搜索后下单,书籍就会快递送达。“信阅网上借”“信阅书店借”“你选书我买单”……各类点单式、订单式服务不断丰富个性化文化体验。目前浙江102家省、市、县(区)公共图书馆的纸质书已实现通借通还,“信阅”用户已覆盖全国246个地级市。

看演出、听讲座、学才艺……2022年,“浙里文化圈”应用上线,百姓只需点点手机,就能一键触达周边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在线文化空间,应用以“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为依托,按照“看书、观展、演出、艺培、文脉、雅集、知礼”七大场景,整合全省资源,通过用户精准画像,实时推送文化展览、图书借阅、文艺演出、艺术培训、志愿服务等清单。


之江文化中心


多元参与

社会合力共建“惠民同心圆”


“总有一门课程能唤醒你的艺术细胞”。为方便市民在家门口接受艺术培训,2015年起,宁波市推进“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吸纳资质好、水准高的文化艺术机构组成联盟,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公益艺术教学,研发、整合千集慕课系列教学资源。

这项活动一做就是10年,如今“一人一艺”社会联盟、空间联盟、艺术普及点、普及基地等遍及城市社区。全市共有1.5万余支群众文艺团队,全民艺术普及的综合参与率从2016年的52.2%提升到2022年底的83%。2021年,“一人一艺”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十佳案例。

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效能提升”时代,其服务运行机制大大创新,浙江各地探索由文化设施所有者自身实行企业化运作、委托专业公司管理或民营企业经营等模式,变唱“独角戏”为打“组合拳”,不断盘活社会资源,拓宽服务边界。

在杭州市余杭区,由企业投建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深耕“书、展、演”领域,运营9年来,形成了“樱花节”“戏剧节”等活动品牌,每年举办活动300余场。长兴县探索“礼堂合伙人”制度,鼓励企业家、社会组织以资金、资源、服务等方式参与礼堂运营管理。台州市与社会力量合建文化分馆、服务点3263个……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蔚然成风。

在队伍建设上,浙江持续挖掘和培育基层文化人才、乡土人才,2017年,率全国之先开展乡镇文化员定向培养工作;2024年,在全国首创“文化特派员”制度,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首批1570余名文化特派员,利用自身文化专长,挖掘地方特色文化,针对群众实际需求精准对接各级优质资源。他们帮助派驻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助力当地莲子汤售卖让群众收入翻番……为村里办了一件又一件“实打实”的好事。

驻村一年多来,文化特派员已累计开展理论宣讲活动1.1万余场(次),举办文艺演出、惠民服务等活动2.7万场(次)。乡野大地长出了一批乡村文化“新场景”“新业态”“新品牌”。


文化惠民工程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推动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又是直接关系民生福祉、人民生活品质的关键因素。在新起点上,浙江始终把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根本宗旨,聚力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