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5年第十五期
“切实把文化资源保护好利用好”
——浙江深入推进文化保护工程20年纪实

2025-08-15 11:28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杨晨

今日浙江记者  杨 晨


万年上山、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韵、百年红船……浙水悠悠,文脉绵长,熠熠生辉。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强调“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见证”,要求“切实保护好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并多次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作出指示批示。2005年7月,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推动实施文化保护工程,推动浙江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艺术的积极抢救、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

赓续文脉,弦歌不绝。20年来,浙江始终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世界文化遗产和人类非遗申报取得显著成绩,一批重要文博场馆相继建成开放,乡村博物馆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文物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攻坚行动全面覆盖,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成效显著,正由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向文博强省加快迈进。



坚持“保护第一”

文化遗产资源更加丰富


绍兴稽中遗址发现越国与汉代建筑基址,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越国建筑的存在;

衢州皇朝墩遗址发现上山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环壕聚落结构和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水稻田,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环境及水稻驯化等问题提供重要线索;

钱塘江海塘·潮文化景观、上山文化遗址群作为单独申报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温州矾矿遗迹及其文化景观、黄岩沙埠窑遗址等作为联合申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

……

近年来,浙江不时传来文化遗产发掘保护的惊喜之声。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与精神内核,是民族认同与归属感的象征。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稀缺性及其蕴含的重要精神文化价值,亲自领导部署了浙江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重点工作和重大工程。比如,在对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上,习近平同志在考察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后指出,保护、开发和利用好西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对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等,尽最大努力予以保护”。

此后,通过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着力保护环境和改善西湖水质,挖掘展示历史文化内涵,控制建筑总量和人口数量,西湖的历史面貌得以还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历史文化遗存得以有效保护,为西湖申遗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浙江始终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原则,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构建起门类齐全、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资源体系,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中国传统村落、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保护体系。

截至目前,浙江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9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1处,位列全国第四,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9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270余处;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座、省历史文化名城10座,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古村落701处。

由此,浙江作为100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5000多年文明史和丝、瓷、茶、稻之源实证地的地位不断凸显。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完善体制机制

协同保护格局日渐完备


在龙泉市剑川大道258号,有座造型别致的文化地标——龙泉青瓷博物馆。入口如一个瓷窑,建筑群似一件件瓷器,自然地放在田野间。

馆长刘莹记得,21世纪初,龙泉瓷窑考古发掘出大量文物,但当时的博物馆空间有限,无法容纳和展陈。2007年,习近平同志在调研中得知此事,当即表示可以建一个新的博物馆,并指出“龙泉青瓷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应该好好保护”。2009年底,龙泉青瓷博物馆建成开馆,宋代青瓷凤儿瓶、明代青瓷龙纹盘等珍贵文物惊艳世人。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鲜明提出,要切实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加大立法和保障力度,理顺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机制,增加投入。

20年来,浙江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把整体性保护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县(市、区)文物局全覆盖,省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持续增长,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取得显著成绩,一批重量级博物馆相继开放,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系统保护体系逐步成型,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保护格局日渐完备。

完善顶层设计。浙江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2005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公布实施《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加快推进文化遗产立法工作;2006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被列为地方一类立法项目,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制定了更为严格的制度。全省排查整改文物安全各类问题隐患5万余处,推动文物安全形势不断好转。

力求原汁原味。各地采取微改造的“绣花”功夫,不大规模拆除现状建筑,不大规模搬迁原住居民,不改变人地关系和社会结构,有效保留了建筑整体格局、肌理的完整性、历史风貌真实性和生活方式延续性,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

鼓励人人参与。建立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咨询制度、公众和舆论监督制度,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作用,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浙江在全国率先组建文物安全银盾督查队,组建护宝志愿者队伍169支、招募护宝志愿者1.2万名,夯实文化遗产的“护城墙”。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戏曲文化,越剧、婺剧、绍剧等18个剧种如繁星般璀璨,构成了浙江戏曲独特的文化景观。如今,通过对18个剧种、58个传统戏剧的系统梳理,已利用现代技术收录近3000首曲牌,形成一座流动的戏曲音乐博物馆。


创新活化利用

高水平保护促高质量发展


绍兴市仓桥直街,烟火人家,越音袅袅,客流如潮。而20多年前,就是在这里,人们对古街民居是拆是留举棋不定:是拆“古”建“新”,还是“原汁原味”地保护?

“一定要原汁原味地保护!”2003年1月,瑞雪初霁,履新浙江3个月的习近平同志来到这里,踏着湿滑的石板路,听着老台门里抑扬顿挫的绍兴乡音,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并嘱咐当地干部,保护工作要注重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

这三条原则,贯穿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仓桥直街最终有840多户老居民留居老屋、43座老台门得以保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中国遗产活生生的展示地”。目前,仓桥直街已有6家文化艺术场馆、35家非遗商家入驻,单日最高客流超12万人次。

这三条原则,更为浙江各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指明道路。浙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探索提供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统筹的实践经验,以高水平文化遗产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浙江各地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充分征询居民意见,提高居民对街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绍兴市仓桥直街首创“古城保护官”机制,开辟公众参与治理渠道,通过“你发现我解决”模式,累计处置问题1124件,办结率超90%。

坚持文脉挖掘,彰显文化价值。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固本开新,深入挖掘体现街区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不易被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弘扬。瑞安市忠义街历史文化街区通过挖掘“书香瑞安,玉海缥缃”文化基因,梳理文化脉络,打造永嘉学派溯源传承、书香文院逸情雅趣等多条研学展示线路,理学名邦的文化底蕴声名远扬。

坚持以用促保,推进活化利用。以文化为基点着力塑造街区特色场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艺术手段,持续推进老字号复兴、文化因子激活、特色业态培育和传播矩阵构建,打造特色文旅IP,推进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杭州市拱辰桥桥西历史街区整体保留近代工业厂房,引入张小泉剪刀、西湖绸伞的制作工艺和技术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造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定期举办运河庙会、国际诗歌节等活动,街区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浙江,大大小小、灿若繁星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遍布全域。截至2024年底,浙江已拥有历史文化名城20座、名镇94个、名村218个、历史文化街区107片,不可移动文物7万余处,历史建筑11126幢,各类文化遗产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博物院游人观赏展品


擦亮鲜明标识

让中华文明“浙里”绽放异彩


五千年的时光大门开启:清晰可见的玉琮纹饰在眼前浮动;神鸟栩栩如生,振翅欲飞;繁华的古城内,宫殿高大宏伟,水乡生活饭稻羹鱼,良渚先民穿梭劳作……

“良渚史诗活起来了!”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常听到游客这样感叹。在这里,戴上VR头显,便可化身“时间旅人”,穿越五千年,走进由科技虚拟搭建的良渚古城,感受这片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土地上,曾经波澜壮阔的辉煌。

2003年7月,习近平同志专程来到良渚调研。这次调研中,习近平同志提及:“我省在世界遗产申报方面尚属空白。‘申遗’是有许多条件的,也要下决心,花代价。”

良渚申遗工作由此迈入快车道。浙江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大遗址保护补偿机制,资金持续投入。2007年,良渚古城揭开面纱;2009年至2015年,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显露真容;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良渚古城遗址”获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高瞻远瞩、提前谋划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浙江省逐步打造出一批具备世界影响力、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文化遗产标识,彰显了浙江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世界文化遗产实现“零突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和良渚古城遗址相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成为全国唯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成为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后,其保护管理实践受到国际国内业界高度评价,先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荣誉证书”、希腊梅丽娜·梅尔库里文化景观保护和管理国际奖提名。

非遗“金名片”绽放“绚丽花”。“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以及西泠印社金石篆刻、浙派古琴成功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在龙泉市,地方政府围绕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和龙泉宝剑锻制技艺两项非遗,引进大学生团队,并与网络平台合作,邀请知名博主到龙泉参与拍摄,为非遗带来更多流量和关注。在绍兴市,本土青年创客吴徽从学习国家级非遗绍兴黄酒酿制技艺起家,吸纳百余名青年员工,研发设计摆件、盲盒、冰箱贴、玩偶等“迅哥儿”系列文创产品,同鲁迅故里景区联名打造出响亮的文旅IP……

中华文明探源获得“强支撑”。如今,浙江已建成5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命名26个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和一批市县级考古遗址公园,并在运营方面首创省、地、社会资本共建新模式。2022年初,浙江启动建设集考古遗产保护、文物整理修复、考古科技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考古与文物保护基地,正逐步打造成为中国南方物质文化基因库和展示文化浙江、反映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奋进新时代新征程,浙江正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持续推进历史文脉赓续行动,让文化资源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中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闪亮标识。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