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0年第十八期
推动传统文化转化创新丰富再造

2020-10-15 15:23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文旅

文 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底蕴深厚,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1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均居全国首位。2018年以来,浙江深入实施《浙江省传承发展浙江优秀传统文化行动计划》,计划到2022年全面完成107个项目,展开浙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局面。

书写“重要窗口”的文化新篇章,要求我们继续坚持古为今用、观古验今、古今合璧,以文化和旅游融合为重要途径,运用好新科技新方式,进一步打开传统到现代的通道,把浙江打造成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高地,为“重要窗口”增添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良渚博物院

   

解码文化基因

  

坚持抽丝剥茧、化繁为简,提炼和展示浙江文脉中的文化元素、精神标识和思想精髓,让传统文化易懂易用。

深入开展文化资源普查,摸清家底,推进浙江文化资源库等重点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实施浙江省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深入挖掘浙江文化底蕴,系统研究梳理浙江历史文脉,描绘浙江文化基因图谱。到2025年,全省核心文化资源基因解码工程基本完成,努力推出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和标志性成果,为文化资源转化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深入实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加强对浙学、南宋史研究等浙江传统优势学术的学科支持,建设一批重点研究基地,编辑出版《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华礼藏》《中华古籍总目·浙江卷》等10部文化传承经典,建成5个以上展示浙派学术的陈列馆、展览馆和艺术馆。

 

擦亮文化标识

  

立足浙江传统文化特色资源,构建浙江重大文化标识体系,擦亮“文化浙江”金名片。

推进文明之源大遗址保护群的研究传承,建设良渚古城、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绍兴越国王陵等30个考古遗址公园,大力宣传良渚文化、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在中华文明起源、农业文明起源、海洋文明起源中的作用与地位。深化南宋文化、越文化、和合文化、南孔文化、阳明文化等研究与挖掘,通过项目化手段打造主题文化体验区和旅游目的地,打响浙江特色文化品牌。

依托中国丝绸博物馆,建设国际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中心,讲好“世界丝绸之源”故事。推进越剧、昆曲、婺剧等传承发展,着力建设中国越剧之乡。加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浙江段、良渚古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积极争取海上丝绸之路(浙江)、江南水乡古镇纳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正式提名项目。深化对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等10项列入人类非遗代表性名录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


用好旅游载体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挥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乘数效应,依托旅游大流量引发文化裂变式传播。

加快建设“四条诗路”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串联浙江文化精华,打造“一文含四带,十地耀百珠”的诗路文化空间形态。打造200个文化旅游特色景区,推出100条专题文化旅游线路,提供有温度有记忆的文化之旅。

充分用好文物资源,实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推进“千年古城”复兴计划、“拯救老屋”行动,推动50个博物馆(美术馆)创建成为旅游景区。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旅游融合,完善非遗展示馆、非遗体验基地旅游功能,引导游客体验非遗制作、参与非遗表演。培育10个文化生态保护区、10个非遗街区、100个非遗旅游景区、1000个非遗体验点,让广大群众在旅游中感受浙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充分利用嘉兴南湖红船起航地、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等优势资源,实施100项重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重点打造100个经典红色旅游景区、10条“寻访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在全省范围内创建一批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红色旅游教育基地,使浙江成为全国红色旅游圣地。

  

创新宣传教育

  

创新表达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

实施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文艺精品创作项目,打造一批优秀传统文化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出版物、数字网络精品。“十四五”期间,推出3—5部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艺术精品,创作5首在全国广为传唱的音乐佳作。

组建浙江省传统文化传习队伍,持续开展“送文化”和“种文化”活动,推动浙江戏剧、书法、诗词、歌赋等走到基层、走进百姓。发挥全省14341家农村文化礼堂的传习基地作用,广泛推进浙江文脉传承。

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建设150个左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建设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传习所、“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戏台”视频剧目平台。举办“少年非遗说”全省诗路文化带传统故事讲述大赛,组织10000名少年儿童弘扬优秀民间文化。推进浙江特色文化大中小学教材编撰和进课堂工作,将优秀传统文化编入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注重数字赋能

  

统筹推动文化科技研究与数字技术应用,给传统文化传承插上科技的翅膀,迅速融入现代生活。

提升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浙江大学)、省文物保护科研基地(浙江省博物馆)等平台的科研能力,建设10家以上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让文物在生活中“活”起来。建成“文旅智慧大脑”,搭建“浙江智慧文化云”,推动与国家公共文化云的有效对接,使传统文化在云平台更加有效传播。加快5G、VR/AR等技术应用,“十四五”期间争取50%以上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建成智慧场馆,打造沉浸式在线公共文化产品。实施“穿越浙江一万年”融媒体传播项目,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在“浙里好玩”等平台推出跟着考古游浙江、浙江文物游记等专栏、攻略。

 

讲好浙江故事

  

加强浙江特色文化凝练,加大对外交流文艺精品创作力度并进行储备,打造10组100项海外推广文艺精品,使文化传播更具中国气度。

提升“欢乐春节”“浙江文化旅游节”“青年汉学家”等特色传播品牌,加快浙江优秀文化“走出去”。着力建设“一带一路”国际人文交流枢纽,实施“听瓷语·观世界”等“一带一路”沿线交流合作项目。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在省内高校和义乌、平湖、柯桥、青田等地,建设10个左右体现浙江特色、代表中国形象、具有国际影响的人文交流基地,策划实施一系列面向境内外国人的人文交流活动。推进浙江海外文旅中心建设。实施“中华(浙江)文化友好使者”计划,聘选培育30名传播达人、70名“诗画浙江”友好使者。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