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19年第六期
让农村孩子“上好学”

2019-04-08 16:40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胡江平

特约记者 胡江平

    

  2017年,常山县将振兴教育确立为县委、县政府“一号工程”,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由此全面提速。

  两年来,通过不断深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持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倾斜力度,常山县农村学校在硬件建设、师资配备、内涵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县域内教育均衡度显著提升。

 

最好房子是学校

 

  芳村镇是地处常山北部,距离县城20余公里,相对便捷的交通使其成为周边数个乡镇的中心,集市颇大、商贸繁华。在这样一个中心镇,问起最漂亮的建筑是什么,答案却出奇一致:新建的镇中心小学。

  芳村镇中心小学位于集镇西边,是一片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从外面看很难想象这里是小学校园。“条件已超过县城大多数学校。”校长甘亚军告诉笔者,学校占地约52亩,建筑面积17771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今年2月新学期正式启用。学校建有250米塑胶操场,学生公寓可容纳560名住校生,所有教室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体育馆、实验室、书法教室、卫生室、心理辅导室等也一应俱全。

  走进学生宿舍,碰到看望女儿的学生家长徐德林。常年在外、见过世面的他,对女儿的新宿舍赞不绝口:“每个房间都配有卫生间、小阳台、储物柜、热水器,城市里的大学也就这水平!”

  两公里之外,甘亚军带我们来到了位于集镇上的老校区。门口的宣传栏里贴有“校园安全行为规范”,第一条竟是“校园内不准奔跑”。甘亚军解释,老校区占地仅二十来亩,被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建筑一挤,连个操场都没有,而学校却有24个班级、900多学生,经常发生学生碰撞受伤的事,如此规定实属无奈。更让他心焦的是,最多容纳25个班级的老校区已近满负荷,随着农村“二孩”逐步成长,将来要怎么办?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常山县于2017年启动了芳村镇中心小学迁建工程,两年时间里,一座现代化的新学校便拔地而起、建成投用,900多名山区孩子在不输城市的环境里接受教育。

  2017年以来,常山全县累计投入2亿多元,实施芳村小学、五里小学、阁底小学等6所农村学校改扩建工程,改造提升10个教学点,完成多所农村学校厕所、家长等候区、学生宿舍热水淋浴系统等配套设施建设与提升,实验室、功能教室在农村学校实现全覆盖。

 

名师爱到乡村去

 

  “我们是最‘角落头’的学校,却在上学期拿到了全县第一。”说起这话,常山县新桥中心小学校长郑志荣满脸自豪。

  新桥小学是常山最偏远的学校,距县城有1个多小时车程,因为远,以前好老师都不愿来,教学成绩很不理想。可是去年,县里对五年级学生统一开展抽测,学校综合指数排到了全县农村小学第一名。

  分析“逆袭”原因,郑志荣认为,关键还在师资上。“学校149名学生,现在共有15名老师,其中1名县级学科带头人和4名县教学质量标兵。”郑志荣说,这两年县里加大了对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更多年轻教师、优秀教师来到学校,名师带出高徒,山里学校拿头名也就不奇怪了。

  为补强农村学校师资,常山县打出一套强有力的“组合拳”:采取定向招聘方式,近两年持续向山区学校、农村偏远学校输送新教师176名,占全县教师招录总数的53.8%;实行“越往基层、越往艰苦地区补助水平越高”的差别化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每个乡镇设立教育基金,奖励乡村教师;城区名优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奖金按对应奖项2倍发放,两年来共有7名县名师下沉乡村;规定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在取得高级职称后,次年起要带编带岗交流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服务不少于三年,近两年已有12人交流到农村学校支教。

  师资问题解决后,常山县又在学校管理上动起脑筋。在中学阶段,组建农村初中“志在四方”教育共同体,4所农村初中抱团发展,设立总校长,统一工作制度、校本研训、评价考核、推进改革;在小学阶段,实施由1所城区优质小学结对2所农村薄弱小学的“1+2”机制,进一步推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为此,还设立每年100万元专项经费,开展帮扶结对。

  新昌小学是一所山区学校,校园文化没特色、课程改革难推进、教学质量难提高。1+2”机制中,常山县第一小学与其结成对子,派遣优秀中层干部下沉担任校级领导、推广先进课程理念、优秀教师送经传宝,短时间内就让新昌小学教育教学水平大幅提高。20172018学年,新昌小学教学质量进位11个名次。

 

农村孩子全面发展

 

  “福也!好啊……”来到常山县招贤中心小学,课堂里传出阵阵喝彩声。校长曾文华相告,这是常山“喝彩歌谣”,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招贤镇是主要的发源地和传承地。学校与传承人曾令兵合作开设了喝彩文化特色课程,贯穿整个小学阶段。

  学校还安排部分老师观摩学习曾令兵上课,培育出了自己的喝彩文化“讲师团”。截至目前,已有1000余名学生接受过常山“喝彩歌谣”教育。

  在确保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有效开展的同时,常山县设立100万元课程改革专项资金和100万元特色发展奖励经费,鼓励农村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发出五里小学婺剧、新昌小学猷辂拳、招贤小学喝彩文化等特色课程,使学生素质提升有了全新载体。

  融合传统文体教育与地方特色文化,常山县全面开展“一校一品”创建,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武术进校园、足球进校园等,让孩子快乐成长、全面发展,成绩斐然。近两年,常山学子在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中斩获44枚金牌,新昌小学猷辂拳荣获“非遗展演金奖”,辉埠小学入列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五里小学学生参演的婺剧选段《巡按出访》,唱上了央视舞台。

  有“才”还得有“德”。结合“好人之城、良善之乡”建设,常山县在校园中大力推广良善教育,构建“善良”课程体系,建立德育微课制度,学校每周不少于3次开展德育微课教学,以15分钟短课形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聆听、问题讨论方式,引领孩子以善良为本、与良善同行。

  城南中学学生周梦婷患有先天腿疾,无法正常行走。升入初中后需要住校,日常生活就成了难题。没有歧视、没有嘲笑,班里的同学们自发组成“爱心拐杖队”,同行、同吃、同住,不但让周梦婷得以继续学业,还解开了她的心结,让其性格日益开朗,并当上了班干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