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舟山实绩实效激发强劲动能 |
|||
中共舟山市委书记 何中伟 |
|||
|
|||
舟山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部署,立足海洋特色,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精准发力,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打造更高水平海洋科技创新港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总体目标,明确了六大工程、23项具体举措,形成了清单化、可量化、可评估的工作抓手和载体。 到2027年,舟山市基本建成教育强市、海洋科技创新港、海洋特色人才港,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升至3.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6%,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完善,海洋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岱山新材料研究和试验基地 ●推进“两新”深度融合,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产业技术创新工程 高水平建设企业研究院。加快市、县两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鼓励企业研究院与高能级科创平台、高水平大学组建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科技副总”“产业教授”作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围绕产业链建设创新中心。强化“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统筹规划建设一批集技术研发、公共仪器服务、科技企业孵化、实践创新等功能于一体,面向全行业开放的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力争每条重点产业链建成1—2家创新中心,今年推进合成材料、船舶海工、海洋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等首批产业链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明显实效。围绕产业链关键、共性和重要技术,深入实施科技攻关计划和揭榜挂帅行动,健全“四题一评”协同攻关机制,聚焦关键单元技术、关键零部件、重大整机产品,加快破解一批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 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拓展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甬东勾山海洋科技创新港核心区,推进数字海洋创新产业园、勾山创新创业园建设,建成集科技研发、创新创业、产业协同、生活宜居于一体的现代新社区。优化“一港多区”布局,支持舟山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加快建设定海海洋科学城、普陀城西未来智创城,探索构建环浙江海洋大学、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创新生态圈。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建强东海实验室,开展深海无人装备、海洋机器人、海洋感知等科研攻关,建设能力测试平台,加快建成有区域影响力的“千人大院”。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提高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建设中试孵化服务平台。鼓励按照“先培育、后认定”方式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支持围绕优势产业建设中试平台,推广“中试+投资+孵化”运营模式,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推进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研发、成果评定和转化机制,培养海洋技术经理人队伍,推进企业和高校院所双向对接,设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基金池,探索“飞地研发+舟山转化”模式,力争3年转化海洋科技成果300项以上,成为海洋先进技术的承载区。 ●加快产业创新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重点发展以先进信息材料为代表的高端精细化工产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加快船联网、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研发应用,推动优势船型向新能源船舶、智能船舶迭代,发展超大型船舶、穿梭油轮、LNG船等高端船型。推动“一条鱼”产业升级,鼓励应用深水抗风浪网箱、大型养殖工船等先进设备,巩固发展大黄鱼、厚壳贻贝等优质品种,发展海洋休闲食品、海洋宠物食品等高端特色产品。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数字海洋产业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招引无人船、无人艇、船联网等海洋智能终端项目,加速推动海洋传感器和海洋监测仪器产业化,培育壮大海洋软件信息服务业。清洁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按照“可再生能源+储能+联合制氢+蓝碳”技术路线,发展风电、光伏、储能、LNG综合利用、氢能及延伸产业,探索潮流能大规模开发。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发展海洋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和创新药物。 推动未来产业科学布局。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坚持应用先行、制造跟进,拓展“低空+”场景,构建低空应用创新孵化中心,落地一批产业项目。加快布局深海科技,培育发展智能潜航器、水下机器人、载人深潜器等装备产业。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深挖海洋大数据资源,布局建设海底算力中心,加快培育海洋领域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丰富海洋特色场景应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积极探索未来低碳经济,支持开展碳捕集技术和装备研发,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及制甲醇试点。 实施“百支创新团队入舟”工程。整合资源力量,强化落实机制,构建“海洋产业、人才计划、引导基金、创新平台”四位一体的联动招引体系,力争3年引进100个创新团队,实现引一个团队、落一个项目、强一个产业。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制,构建覆盖发现征集、遴选招引、项目孵化、场地支持、融资对接、审批服务等全链条的创新创业服务“生产线”,理清部门和区块职责任务,实行首问负责制,做到“一门进、一人跟、一图清、一网通”,实现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 ●强化政策支撑保障,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强化财政支持政策。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步增加机制,探索“拨改投”“非直投”方式支持初创科技项目和创新项目,积极争取重大政策资金,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推广应用力度。加强资金效益评价,对低效项目实行“黄牌警告—预算核减—强制退出”递进式处置,避免“撒胡椒面”式低效重复配置。 优化科技金融服务。大力发展耐心资本,研究设立市天使投资基金和上市培育直投基金,构建多层次基金体系。培育科创金融专营机构,鼓励保险机构丰富保险险种,支持金融机构健全科技信贷产品体系,推进“保贷联动”,精准匹配科技型企业发展需求。 强化为企精准服务。健全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全心全意优化“一企一服务”,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助推更多中小企业成为“单打冠军”“配套专家”。开展企业画像工作,建立动态进入和退出机制,确保资源始终流向最有潜力的企业。深入实施“高上规、规上高”等行动,鼓励引导企业上市,在土地、能耗、融资、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