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5年第十四期>守正创新 实干争先
奋力打造长三角科创枢纽城市

中共湖州市委书记 陈浩
2025-07-31 11:25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系统部署了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为做好下一阶段工作指明了方向。湖州市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1”重要要求和省委“132”总体部署,全面落实省委全会精神,持续深化“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加快建设产业更强、主体更活、生态更好、能级更高的创新湖州,力争到2030年基本建成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制造强市,全面建成长三角科创枢纽城市,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贡献更多湖州力量。


南太湖科创走廊·西塞科学谷


●以改革突破为牵引,推动教科人一体发展


深入实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着力破解体制机制堵点障碍,不断提升创新湖州建设整体效能。

持续深化“企业认定、政府认账、多方赋能”人才评价模式,创新推进人才“双进双融双聘”,促进高校、科研平台和企业人才互聘、技术互通、成果共育。

“一校一策”推动在湖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支持湖州师范学院建设湖州师范大学、湖州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争取升格为湖州职业技术大学。

加快建设南太湖科创走廊,全力推进西塞科学谷等高能级科创平台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工控全国重点实验室、莫干山地信实验室创新策源能力。

迭代“南太湖精英计划”,深化“青创新城”建设,推进青年入乡发展,加快建设市域技能型社会,力争到203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占比超37%。用好“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人才会客厅”等载体,“闻风而动”解决急难愁盼,努力为企业家和人才“烈日遮阳、雨中打伞、雪中送炭”。


●以成果转化为关键,加快“两新”深度融合


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拓宽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加快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到203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65%以上。统筹实施“雄鹰”“凤凰”“金象金牛”培育工程,健全完善“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队培育机制,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科技企业集群。

实施“两清零一提升”行动,力争2027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和研发活动率均达50%以上,实现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

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高校院所联合攻关,到2027年推动企业牵头重点科技项目占比80%以上。

构建“企业出题、联合答题、市场阅卷”模式,建立“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扎实推进“先用后转”改革,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跃上生产线、全面市场化”。


●以绿色低碳为标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提升发展的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加快构建提质向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接续开展“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深入实施制造业焕新工程,加快推进现代纺织、合金特材、绿色家居三大特色产业改造提升,实施船舶全域电动化革新,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多元化发展。

聚焦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物流装备)、半导体及光电、生物医药、绿色能源、“地理信息+”等六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差异化产业培育推进体系,加快实现新兴产业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力争203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0%。

聚焦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紧盯新能源飞行器、前沿新材料、新一代智能终端、合成生物、时空智能、前沿电池等产业蓝海,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构建具有湖州辨识度的未来产业,全力打造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场景应用为重点,打造人工智能特色之城


坚持需求导向、场景牵引,立足自身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探索走出一条“小而精、专而强、硬带软”的人工智能特色发展之路。

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智能驾驶、智能穿戴设备、算力数据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快建设长三角(湖州)具身智能产业园,深入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建设,全力培育发展具有湖州特色的人工智能核心产业。

围绕绿色数据交易先行区建设,全面提升算力数据服务能力,加快打造生态绿碳普惠数智生态圈。坚持软硬协同、生态赋能,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打造AI+工业、AI+农业、AI+文旅、AI+生态、AI+数字政府等示范应用场景,形成一批行业解决方案。

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管理、智能营销等环节应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以制度机制为保障,汇聚创新湖州建设合力


加强和改善党对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贯通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市委科技工作领导小组职能,构建市县一体、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创新湖州建设工作体系。

建立健全创新湖州建设制度体系,持续优化政策供给,着力打造“机制最有效”的市场环境、“企业最有感”的营商环境、“人才最有感”的创新环境,推动创新要素充分涌流、创新生态全面优化、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健全科技金融体制,推动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协同创新,整合新质生产力基金,强化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

迭代资源要素“蓄水池”,加强用地用能保障,对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科技、高成长性产业项目,优先给予要素支持。

强化“谁发展得好就支持谁”的工作导向,构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生态。

大力弘扬“六干”作风,牢固树立“目标引领、差距管理、过程控制、考核激励、以实绩论英雄”的工作理念,健全上下协同、条块结合的闭环机制,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创新湖州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