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5年第十四期>守正创新 实干争先
为加快建设创新浙江贡献衢州力量

中共衢州市委书记 高屹
2025-07-31 11:35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对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了系统部署,专门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充分彰显了省委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勇挑大梁的强烈担当和走在前列的奋进姿态。我们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全会精神,首先是要准确理解把握建设创新浙江的内涵特征、目标任务、路径打法,奋力推动创新浙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鲜明标识。


高能级科创平台:浙大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和浙大衢州研究院


深刻理解把握“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目标要求。省委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提出的“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重要要求,着眼破解新的“成长烦恼”、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更加强大的核心动力,提出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抓手举措,形成了严密完整的“四梁八柱”,为创新浙江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

深刻理解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这一主要支撑。教育、科技、人才是建设创新浙江的关键要素。省委立足浙江特色优势,聚焦我省短板弱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和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三大强省”建设,必将更有力破解人才流动共享的体制机制障碍,更有效激活创新浙江建设的动力源泉。

深刻理解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一关键路径。科技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产业创新又为科技创新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省委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一体谋划,企业主体、产业集群和创新平台一体推进,全面推进“两新”深度融合、相互赋能,抓住了建设创新浙江的“船”和“桥”,必将推动形成更加强大的“滚雪球”效应,进一步加快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步伐。

深刻理解把握“人工智能”这一核心变量。人工智能不仅是一个行业,还是一个时代,更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变量。省委将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具体部署,统筹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充分体现了抢抓未来发展新机遇的战略智慧和前瞻布局,必将有力推动我省抢占未来竞争战略制高点,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

深刻理解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保障。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确保创新浙江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的根本保障。省委在组织领导、开放合作、政策供给和创新文化等方面都作了系统性安排,突出重点、切中要害,必将有力引领全省上下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强自觉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衢州市全面对标落实省委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细化市委八届六次全会通过的《关于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迭代完善创新衢州建设工作体系,紧紧围绕做深做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牢牢抓住人工智能这个核心变量,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五链”融合为牵引,深入实施科技及体制“双创新”改革省级全域试点,努力探索走出一条渐进性、开放式、创造财富型的科技创新之路,加快构建衢州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深入实施高能级科创平台提能造峰行动,加快推动浙大衢州“两院”(浙大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和浙大衢州研究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衢州复旦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全力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中试平台。坚持市场导向、产业导向、需求导向,迭代升级“政府投资、研究院管理、企业化运作”的运营管理模式,切实加强科创平台绩效评价,持续增强平台自我造血功能,提高对主导产业的服务支撑能力。常态化开展高能级科创平台与企业对接,用足用好“先用后转”成果池,动态保持在池项目300个以上,每年转化科技成果50个、落地产业化项目15个以上。

加快构建创新型企业矩阵。分层分类开展科技企业梯度培育,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加快形成“大树参天、百草茂盛”的科技型企业生态,力争到2030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50家以上。加快健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力争今年实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零的突破”,到2030年,打造省级以上孵化器10个以上。大力实施“企业研发机构来衢”工程,每年新增企业研发机构25家以上。持续深化“企呼我应”改革,高效运行涉企问题闭环处置和“限时快响”机制,涉企问题解决率和企业满意率动态保持在99%以上。

加快引育高水平人才队伍。创新人才交流共享机制,着力打通院校企人才流动的堵点卡点。实施“企业特派工程师”制度,每年遴选一批高水平科研人员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产业教授。推进校院企人才联合共引、互聘共享,实现“关系在平台、工作在企业”。深化人才“企业认定、政府认账”改革,全面实行企业人才自主评价“三凭三定”机制。深化“才呼我办”人才服务增值化改革,为科创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力争到2030年,集聚院士团队10个、青年博士1600名以上,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到130人。

加快推动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健全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体制机制,全面推行“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科研攻关模式,重点聚焦“1到10”“10到100”的产业创新,围绕衢州“6+X”主导产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全力破解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努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力争到2030年,创成省级创新联合体5个以上,每年实施省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10个以上。

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发展。系统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课题研究,深入挖掘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特色优势,出台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建立健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目标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关键材料、场景应用为重点,推进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核心产业发展和“AI+产业”融合场景打造,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特别是主导产业发展,加快打造具有衢州特色的人工智能制造业产业集群。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