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5年第十四期>守正创新 实干争先
加快建设全域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 彭佳学
2025-07-31 11:21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对建设创新浙江进行动员部署,彰显了浙江牢记嘱托、走在前列的高度自觉,进一步吹响了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嘹亮号角。宁波市将以全域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做深做透“两篇大文章”,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高水平人才高地、“361”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在全省实现“四个基本建成”进程中勇挑大梁、多作贡献。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


●聚力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在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上勇争先走在前


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坚持一体推进、畅通良性循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着力夯实教育底座。实施高等教育攀高跃升行动,高质量推进“双一流”高校、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加快应用型高校特色化发展,推动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更加紧贴国家战略需求、紧跟科技产业发展潮流,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创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建强科创策源平台。以一流标准建设甬江科创区,央地协同、省地协同加强战略资源和创新要素导入,支持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甬江实验室、宁波大学等高能级平台协同发展,提升发展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争创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新兴产业创新中心。

锻强创新人才队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大力培养“企业家+科学家”等复合型人才,壮大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青年创新人才队伍,推广“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全面推进人才“企业认定、政府认账”工作,实现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优化、人才量质全面提升。

厚植一流创新生态。聚焦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优质孵化器,深化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建设,构建“品质标+知识产权”等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健全“投贷债保担”联动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先研后股”“拨投结合”等方式,着力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勇争先走在前


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510”科技创新体系和“361”现代化产业体系紧密融合,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推动企业创新“融通贯通”。迭代实施“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深化“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健全“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协同攻关机制,加强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推广应用,更好推动创新成果源头供给和应用转化。强化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任务型、体系化的创新联合体,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推动产业发展“向新向绿”。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数智化升级、绿色化转型、新型技术改造、文化创意赋能,加力扩面支持企业技术革新、设备更新、产品创新,育强集成电路、绿色能源、高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积极抢占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固态电池、柔性电子、石墨烯、合成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大力实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百千万”工程,推动科技服务、港航物流、商务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特色化发展。做强现代种业品牌矩阵,构建“数字+设施+机械”智慧农业发展体系。

推动产业链群“提质提能”。突出标志性、战略性、前瞻性,构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集群梯度培育体系,健全产业链“链长+链主+链创”工作机制,推动绿色石化、新能源汽车与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打造世界级集群。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为牵引,落实“2070”产业集聚区规划,嵌入式布局检验检测、工业设计、共享加工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做专做强战略产业园、优势产业社区,提升发展“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  


●牢牢把握人工智能这一核心变量,在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上勇争先走在前


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地和创新应用高地。

夯实数智基础底座。一体推进数据、算力、模型、电力等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开展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聚焦制造、港航、医疗等优势领域培育全国领先的行业垂类模型,加快建设区域一体化城市高速算力网,推动算力电力协同发展。

育强特色核心产业。推进AI芯片、智能传感、智能软件等技术攻关和产品创新,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形机器人、AI消费品等智能终端,引育一批人工智能领域优质企业,高水平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赋能千行百业发展。聚焦“AI+科研”“AI+制造”“AI+文旅”“AI+治理”等,打造一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加快数字政府2.0建设。

提升全民数智素养。全学段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加强人工智能职业技能培训,支持高校设立人工智能学院、建设人工智能学科专业,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


●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在激发民营经济创新创造活力上勇争先走在前


全面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厚植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沃土,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向新而行、向高攀登。

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积极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清理废除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持续破除招投标领域隐性门槛,迭代优化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体系,确保所有经营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支持民营企业牵头或参与重大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支持民营企业组织化平台化品牌化发展,形成各类经营主体敢干、敢闯、敢投的生动局面。

强化民营经济服务保障。构建完善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健全涉企问题督办协调闭环管理机制,持续深化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强化民营企业发展要素保障,加强涉外法律服务供给,有效降低企业用工、用能、物流、融资等成本,打造“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一流营商环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