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 |
|||
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 刘非 |
|||
|
|||
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的召开进一步增强了深入践行“八八战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战略定力,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进一步增强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干劲闯劲。杭州市将锚定2030年基本建成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人工智能创新高地、杭州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实施创新强市人才强市首位战略,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为主要支撑,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关键路径,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变量,以打造最优创新生态为重要基础,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着力建设科技创新更强、产业能级更高、创新主体更活、创新生态更好的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使之成为杭州建设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的鲜明标识,在加快建设创新浙江中挑大梁、当头雁。 杭州钱江新城 ●加快建设教育强市 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双一流196”工程、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加强与浙江大学等部属省属在杭高校战略合作,支持部属省属在杭高校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工程,大力推动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北航国际创新研究院等新型高校建设,支持西湖大学争创世界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学、杭师大争创“双一流”高校、浙大城市学院“创百强”。深入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建立市属高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会商机制。大力发展高水平职业教育,推动杭职大建设国内领先的职业本科大学。深入推进义务教育教共体建设,高质量提升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 ●加快建设科技强市 深入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支持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加强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着力在五大产业生态圈细分赛道、五大未来产业前沿领域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深化环大学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建设,加快布局一批中试平台、概念验证集群、成果转化基地,落实科创平台“伙伴计划”,积极培育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产品、形成产业。 ●加快建设人才强市 完善“三定三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推进“企业认定、政府认账”。深化企业高层次人才“校(院)企双聘”,完善“科技副总”“产业教授”机制。深入实施“西湖明珠工程”,大力引育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壮大创业者队伍。深化人才国际交流合作,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同打造人才引育共同体。健全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深入实施“春雨计划”“青荷计划”,持续推进青年人才引育。全面实施杭城工匠培育行动,统筹推进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培养。 ●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应用创新。深化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培育壮大数据服务业。加快建设国际领先的人工智能开源社区,打造国内规模最大、最活跃的人工智能开源生态。加快推进新型算力体系建设,超前布局“东数西算”枢纽节点“算力飞地”和本地万卡智算集群。加快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积极布局智能制造、智能计算等新兴产业赛道。探索建立覆盖全学段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面向公众开展人工智能知识传播。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和“杭州AI+”场景开放示范工程,发布场景“机会清单”和企业“能力清单”,深化人工智能在政务服务、民生改善、城市治理、文化传媒等领域的应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把文化产业作为杭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特色,深化文化产业促进工程,聚焦人文经济新高地建设,大力构建“平台+企业+产品+品牌”文化产业体系;聚焦国际文化交流新高地建设,推动以网文、网剧、网游为代表的文化“新三样”出海,加大平台、渠道建设力度,实施出海平台、文化品牌、头部企业培育行动。推进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支持良渚文化大走廊、之江文化产业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文化+科技”高能级平台,大力发展文化新消费、新业态、新服务。 ●加快构建杭州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和“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协同攻关机制。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机制,健全科技型初创企业“精准发现、梯度成长、发展壮大”培育机制,实施“润苗计划”,陪伴式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扎实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和高成长性“新星”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创新平台能级跃升,强化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策源功能,建强各类开发区(园区),高质量建设中国视谷等产业地标。 ●加快打造最优创新生态 深化国家营商环境试点城市建设,深入推进“两个健康”集成改革,持续迭代“为企办实事”“为企解难题”“为企降成本”系列举措,打响“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营商环境品牌,迭代升级“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创新创业生态。加强创新开放合作,推进金砖国家特殊经济区中国合作中心建设,深入实施“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优化创新政策供给,构建科技创新大投入机制,健全“投贷补担保”五位一体财政金融科创企业服务联动机制,畅通政府投资基金“募投管退”全周期循环,完善国有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持续厚植“三敢一宽”创新创业文化和诚信、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气质,营造全社会尊重人才、支持创新、崇尚创新、投身创新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