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续写创新史” 高水平建设创新温州 |
|||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中共温州市委书记 张振丰 |
|||
|
|||
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进一步阐明了建设创新浙江的内涵特征、目标要求、路径打法,必将推动创新浙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鲜明标识。 作为一座以创新为鲜明底色和精神基因的城市,温州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续写创新史”殷殷嘱托,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1”重要要求和省委“132”总体部署,按照省委全会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创新温州“八大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走好创新发展之路,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产业能级高、创新主体活、创新生态好的创新温州,加快实现“在温州看见创新中国”,到2030年基本建成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到2035年成为东南沿海重要创新策源地、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先行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温州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构建创新体系,加快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 省委全会强调,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不断增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温州市将统筹抓好“三个强市”建设,完善“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畅通人才、资源、成果共享通道。 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大力推动温州医科大学争创国家“双一流”高校、温州大学争创“双一流196工程”院校、温州肯恩大学建设国际化高水平大学,巩固温州市作为浙江三大高等教育中心城市的地位。 加快建设科技强市。提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一区一廊一会一室一集群”创新能级,发挥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溢出效应,高质量建设两大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瓯江实验室走在全省前列,建好用好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等70个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强概念验证中心、现代化中试平台建设,形成更多“1到10”“10到100”的标志性成果。 加快建设人才强市。迭代升级人才新政,深化“问企识才”改革,精准实施“鲲鹏行动”“瓯越英才计划”,统筹推进顶尖人才引育和大学生、技能人才培养,推动“百万人才聚温州”,打响“来温州·创未来”品牌。 ●拓展创新路径,加快构建温州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省委全会强调,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关键路径;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温州市将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两新”深度融合,加快打造“5+5+N”现代产业集群。 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位嫁接”。发展壮大电气、鞋业、服装、汽车零部件、泵阀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电气产业向新能源装备等领域转型,泵阀产业主攻进口替代特种泵阀产品,鞋服、眼镜、宠物等产业创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联动打造中国时尚产业之都,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加快新兴主导产业“抢位成长”。培育发展智能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智能装备等新兴主导产业,构建新能源“核风光水蓄氢储”产业全链条,专班攻坚千亿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确保今年具备三大核心功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风电母港,打响“海上风电看浙江、浙江风电聚温州”品牌,把温州建设成为风电领域技术创新策源地、智能制造新高地、内外贸易枢纽地、绿色能源集聚地、综合服务示范地。 谋好未来前沿产业“卡位布局”。抢占眼脑健康、生物制造、量子信息等新赛道,打造一批未来技术应用场景、未来产业项目;发挥广阔空域优势,构建低空“三张网一中心一平台”,打造低空经济发展高地。 ●激活创新动力,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先行市 省委全会要求,以人工智能全面赋能为驱动力;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温州市将发挥数据安全、算力保障、场景应用等综合优势,实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三年行动,全方位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搭建算力底座。实施算力布局规划,谋划布局建设零碳十万卡级算力中心,构建“源网荷储算”协同示范体系,打造东南沿海重要算力枢纽。 抢滩智能经济。发挥汽车零部件、传感器等产业优势,培育发展机器人产业,培育壮大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先导区。依托“一港五谷”抢占数据安全、智能机器人、垂类大模型等新赛道,发挥中国(温州)数安港国家级数据基础设施试点优势,大力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打造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示范园区。 丰富应用场景。面向未来重点打造“人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医疗”等十大示范性场景应用,支持发展智能终端,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拓展创新空间,加快推动更高水平科技创新开放合作 省委全会强调,加强创新开放合作;推动产业创新平台提质增效。温州市将树立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理念,加强创新开放合作,为创新发展开拓广阔空间。 大力构建创新空间。做强做大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经开区,推动“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提质增效。深入实施大孵化器集群建设“34520”行动计划,今后三年新增孵化空间1200万平方米,每年要打造20个标杆式孵化器,打造更多青年拎包入住的创新创业“梦工场”。 大力招引科技项目。持续打好“双招双引”、增资扩产等组合拳,拓展产业链招商、场景招商等路径,结合“一季一签约”大力招引硬科技项目,以科技项目强化发展支撑力。 切实加强开放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依托“科创飞地”,协同打造长三角科创共同体。放大“世界温州人”优势,吸引贸易总部、研发中心回归,做强做优“地瓜经济”。 ●优化创新生态,凝聚高水平建设创新温州的强大合力 省委全会指出,创新生态好是滋养创新的丰厚沃土。温州市将强化战略规划、重大任务、资源平台等方面统筹,加快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 强化要素支持。积极争取“两重”“两新”政策,迭代以“数据得地”为重点的土地要素配置机制,发挥科技创投等基金撬动作用,打响“创投温州”品牌。 激发社会活力。谋划实施1亿元—20亿元腰部企业“倍增计划”,深化“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改革,完善投投联动、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弘扬创新文化。传承改革创新基因,大力弘扬“四千精神”,深化人工智能等普及教育,切实提升干部人工智能素养和运用水平,推动人人参与创新、人人竞相创新、人人推动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