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
|||
中共金华市委书记 朱重烈 |
|||
|
|||
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深刻阐述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总体要求、内涵特征、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对新征程上建设创新浙江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为浙江努力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绘就了施工图,吹响了冲锋号。 金华召开市委八届八次全会,全面对标省委全会“六个始终”关键要求,研究“六个趋势性关键性重大问题”“十个着力”重点任务,制定出台《金华市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的实施方案》,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力量。 金华科技城 ●明确总体目标 统筹把握“全面对标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创新目标与发展目标相统一、客观条件与主观能动相兼顾”,进一步明确金华市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2027年、2030年、2035年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 到2027年,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成效、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产业规模质效明显提升,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和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浙江中西部人才高地、具有全省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到2030年,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完善,区域创新能力整体跃升,产业链韧性和辐射带动力全面提升,加快打造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浙中板块,基本建成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和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浙江中西部人才高地、浙中万卡算力集群。 到2035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现代化产业集群全面建成,经济发展质效再上新台阶,创新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的鲜明标识。 ●完善工作体系 坚持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为主要支撑,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关键路径,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变量,用好用足“扬长补短”方法论,建立“3+1+1”工作体系。“3”即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建设。第一个“1”即“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落脚点是打造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浙中板块。第二个“1”即“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落脚点是打造具有全省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在“3+1+1”工作体系框架下,细化分解21项任务、76条工作举措,牵头市领导统筹抓总,各责任单位压茬落实,构建各地各部门协同联动、合成作战工作格局。 ●攻坚重点任务 立足金华实际、扭住关键要害,谋深抓细具体路径和抓手,全力以赴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为高质量赶超发展提能级开新局积蓄更强动能。 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充分发挥教育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持续擦亮“学在金华”金名片,切实提升辐射带动浙江中西部地区教育现代化、服务教育强省建设的能力和贡献度。打造全省高等教育重点区域。推动浙江师范大学数学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金华理工高等研究院建成国内一流实验室水平的研究平台,打造“浙中数港”。建设全国领先的职业教育集群。支持金华职业技术大学、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高水平建设新一轮国家“双高”。深化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实施学前教育“浙中领航”培优计划,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实现市域中小学校全覆盖。 加快建设科技强市。高效集成资源平台、科研力量、政策措施等关键要素,调动产学研用各环节积极性,推动科技创新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构建浙中大孵化集群体系,统筹建设12个区域性孵化集群。赋能科创平台提能升级,实行市、县(市、区)平台分级管理,高效运作市产业创新研究院。构建科技创新大投入机制,加大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浙江光电子研究院、浙中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建设投入。科技金融赋能创新发展,探索人才项目补助资金“补转投”机制,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投保贷”联动的增量资金。强化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加快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建设。 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大程度释放人才活力、发挥人才作用。大力引育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实施人才分类目录扩容,立体化引育顶尖领军人才、青年产业人才、科技型企业家,深化平台聚才。深化人才“互聘共培”改革。优化“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人才流动共享举措。全面推广“企业认定、政府认账”。放开人才项目自主评审权、人才层级自主认定权、产业人才自主评价权、人才职称自主评审权,放大技能人才自主认定权。加快构建人才增值化服务体系。优化外籍人才“四证快办”服务,持续优化人才生态。 加快打造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浙中板块。始终坚持把创新对准产业所需,一体推动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加快成为全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做大做强十条重点产业链。打造生命健康产业“两新”深度融合示范链,培育世界级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建强十大制造业平台。强化“平台+产业链”适配发展,创成国家级高新区。培育创新型企业主体。建立助企服务员“陪跑”机制,打响“金心助企”服务品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打造“一廊六城”未来产业孵化园,开展“一县一业一方案”人工智能行业试点。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中欧班列+海铁联运”运输模式,高水平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深化开放经济金融服务改革。 加快打造具有全省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把牢人工智能这个核心变量,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打造算力算法数据有力支撑、场景赋能广度深度全面拓展、具有全省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金华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浙中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万卡算力集群。终端导向壮大人工智能产业。加快推动消费终端产品全品类智能化改造,“零整并重”加速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发展。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打造东阳影视、义乌商贸物流、永康现代五金等具有地方特色人工智能行业模型,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影视”行业应用中试基地。提升全社会人工智能素养。健全全社会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体系,推动重点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开放优质教学资源,每年引进人工智能领域人才1000名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