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19年第七期
擦亮信用浙江“金字招牌”

2019-04-24 08:50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马跃明

 今日浙江记者 马跃明

 

        日前,权威专业评估机构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信用风险进行了量化,结果显示,浙江信用质量居全国前列。

        多年来,浙江坚持以政府信用为表率、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加快建立体系完备、机制健全、运转有序、奖惩有度的社会信用体系,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现代治理体系、服务“两个高水平”建设中的保障作用,“信用浙江”金字招牌越来越亮。



浦江文明家庭享受“好家风信用贷”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在浙江,如果你想知道生意上合作伙伴有没有信用污点,只要打开手机,点击“浙里办”APP “浙政钉”APP,或打开电脑在“信用浙江”网上点点鼠标就能查到简略版的企业信用报告。

        这一切均得益于10多年来的“信用浙江”建设。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把“信用浙江”建设纳入“八八战略”,多次强调:“打造‘信用浙江’,就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信用,提升企业信用,建立社会信用。”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浙江在全国率先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通省级法人公共信用基础数据库。

        多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信用浙江建设不断推向纵深。

        信用法规制度不断完善。201811日起,《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开始实施,并配套出台《浙江省公共信用修复管理暂行办法》,一系列红黑(严重失信)名单制度和行业信用管理办法等在浙江全面铺开。

        信用信息标准化稳步推进。强力推进以个人身份证号码和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标识的信用信息归集,实现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全覆盖,个体工商户新旧码100%建立映射关系。

        信用建设顶层设计基本形成。2016年底,浙江启动实施信用“531X”工程,在全国率先完成企业、自然人、社会组织、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5类主体公共信用评价,初步构建了“全覆盖、无死角”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

        在此基础上,浙江进一步提出,要围绕5类主体,构建公共信用指标体系、信用综合监管责任体系、公共信用评价及信用联合奖惩体系等3大体系,全面建成全省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加快推动信用体系在若干重点领域创新应用,使信用成为区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严格落实信用奖惩

 

        杭州市将地铁逃票纳入信用记录,宁波市将不文明行为纳入个人信用不良记录,台州市将水费缴纳情况纳入征信系统,衢州市将用电失信记录纳入信用信息系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将个人日常不良行为纳入公共记录征信系统。

        信用奖惩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有效运行的核心机制。在浙江,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一次失信,多部门联合惩戒。

        20156月,浙江建立各行业、各领域失信黑名单,将严重失信行为主体在各个领域的黑名单信息整合起来,实现全领域覆盖。

        以红黑名单为依据开展信用联合奖惩,目前已归集红黑名单信息349.9万条,红名单覆盖3个部门,共计3232.7万条,黑名单覆盖21个部门,共计22117.2万条。

        2016年,有个同事因为个人信用缺失,办理按揭失败,后来一查发现,是因为有一个欠了4元的信用卡没按期归还。”这件事,让省人大代表、镇海石化建安工程有限公司焊接班班长范丽锋对信用有了全新认识,“从那以后,我开始注意自己的个人信用,树立信用意识。”

        2018年开始实施的《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明确界定:在对严重失信企业进行惩戒的同时,对其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等一并予以惩戒;对列入严重失信名单的信息主体,国家机关可以采取限制参加政府采购、实施市场和行业禁入(退出)、限制高消费和任职资格等惩戒措施。

        “通过集中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形成对失信黑名单主体的围剿,使其付出沉重代价。”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信用“入黑”,也可“洗白”。

       为了鼓励和引导不良信息主体主动改正违法失信行为,消除社会不良影响,浙江省发改委出台《浙江省公共信用修复管理暂行办法》,并于201921日起正式实施。

        213日,浙江首例“信用修复”企业在杭州诞生。专家表示,该《办法》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信用主体权益保护机制,补上了社会信用体系最后一环,为实施精准监管和联合奖惩提供了重要支撑。

 

大力培育信用文化

 

        诚信,是基于电商业务发展起来的综合商业经济体——阿里巴巴集团企业文化的核心;戒欺,是杭州著名的老字号胡庆余堂的“堂规”……浙商最大的优势在于浙商精神,而浙商精神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恪守承诺的诚信精神。

        诚信为本这一准则,成为今日浙商得以承继的历史血脉。近年来,浙江省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当中开展以守法诚信为重点的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

        20155月,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共同发出倡议:强化底线意识,坚守对浙商的商业道德;强化产品意识,坚守对客户的守法诚信;强化劳资和谐,坚守对员工的以人为本;强化绿色导向,坚守对社会的责任担当。

        如今,浙江信用文化建设如火如荼。

        在杭州,《杭州市创建全国信用示范城市工作方案》提出,以“市民诚信卡”为载体,以信用积分为依据,开发信用名片和信用消费功能,逐步在民生保障、商务流通、公共服务等领域实现“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应用;将志愿者服务、无偿献血等社会公益行为纳入信用记录,倡导“诚信有价”理念,推进“信用惠民”。

        在绍兴,积极探索在城市出行、项目审批、图书借阅等领域开展“信易+”活动,比如,在创新创业领域,加强与金融机构、产业园区方面的合作,对创业人员实行信用积分,推广使用“信易贷”“信易租”等守信激励产品。

        在金华,2017年以来推出“好家风信用贷”,将遵纪守法、文明诚信等无形资产转化为可量化的信用资本。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4万户家庭累计获得免担保免抵押信用贷款28.89亿元,没有出现失信现象。

        义乌小商品市场坚持诚信文化建设,在制定市场信用监管评价标准及评分细则中,把“守合同、重信誉”作为一项重要加分项。每年工商、监管等部门还定期为商户开设诚信知识讲座,提高商户诚信意识。

        近年来,浙江各地不断探索创新推出各类“好家庭信用贷”“家风贷”“好商家信用贷”等各类免抵押贷款,将抽象的“无形荣誉”转化为具体的“有形资本”之举,既树立了正确价值导向,引导更多人崇德向善,更诠释了“德者有所得”,让更多人感受到获得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